类型:剧情片
导演:内详
主演: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朱迪·丹奇 海伦·米伦 布莱恩·考克斯 艾德里安·莱斯特 洛丽塔·查卡巴蒂 马丁·弗瑞曼 杰西·巴克利 James Shapiro Jeanette Winterson Lucy Jago Jeremy O’Harris Ewan Fernie
年代:2023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上次更新:2024-05-02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英国诗人和戏剧家,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巨人之一。
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艾文河上的斯特拉福镇。他的祖上世代务农,到了他父亲约翰·莎士比亚时,弃农经商,从事皮手套生意,兼营羊毛、肉类、谷物一类买卖。1557年,约翰·莎士比亚娶当地小地主三女玛丽·亚登为妻。威廉·莎士比亚是他们的长子。1568年,威廉·莎士比亚当选为该镇镇长,同时兼任市议员二十余年。后来,家道中落,负债累累,1577年后约翰·莎士比亚最终被解除一切官职,退出政务。
在幼年时期,伦敦城里一些著名的剧团每年都要从首都来到斯特拉福镇作巡回演出,这引起了幼年的莎士比亚对戏剧强烈的爱好。他早年曾进过法文学校、接触到古代罗马的诗歌和戏剧,这对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后因家庭破产,缀学谋生。1582年,莎士比亚与长他十一岁的安娜·哈莎薇结了婚。婚后生有三女一男,男孩只活了十一岁就夭折了。1585年前后,莎士比亚便离开了斯特拉福镇,经过一翻游历他来到了伦敦。此后一段时间,再没有有关他任何记载,在这段长约11年的时间里,他有过什么经历,从事什么工作,不为世人所知。据传闻,他起初在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才当上一名雇佣演员。这些职务给了他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1592年才出现了莎士比亚在伦敦的记录,那就是“大学才子派”的格林留下一本遗著。在这部遗著中,他对莎士比亚大肆攻击,攻击莎士比亚所取得的成功。说他是戏剧界一只“可恶的乌鸦”,根据这本书,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当时在戏剧已经是初露锋芒,颇有成就。
此时,莎士比亚已经写出《享利二世》,1592年,他又写成《查理三世》,这是他初期历史剧中的一部杰作。事业上的成功使他越来越忙。在生活中,他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既是股东又是剧院雇员,既在公共剧场演出,也参加宫廷的宴东演,有时还随剧团到外地巡回演戏。同时,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所有的这些都为他以后杰出的剧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592年前后,伦敦发生了瘟疫,黑死病到处蔓延开来,这场持续两年的大瘟疫使伦敦人口锐减,人们四处躲避瘟疫,整个伦敦变成一座空城这期间,城市里停止一切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各大剧院连接破产,许多剧团被迫解散,以舞台为生的演员们纷纷失业。两年之后,人们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伦敦又以繁荣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一些剧院重新开放。这时只有两个主要剧团在活动,一个是“海军大臣剧团”,它的支持者是海军大臣霍德华,他曾经指挥英国舰队打败当时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为英国立下赫赫功勋;另一个是“内务大臣剧团”,它的支持者是内务大臣、莎士比亚女王的堂兄弟汉斯顿伯爵。莎士比亚从1594年开始,就加入了“内务大臣剧团”。在剧团中,他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成为其中最主要的成员。
由于“内务大臣剧团”拥有许多受欢迎的演员以及优美的剧本,逐渐在戏坛上打败对手,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最好的剧团,詹姆士一世时,它被选择为国王自己的剧团,经常进宫演出,数十年间再无竞争对手。莎士比亚为这个剧团不断提供优秀剧本,成为剧团的重要支柱,在这个剧团他度过自己的大半生,把青春智慧和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它。从1595年到1600年的五年多时间内,莎士比亚才华横溢,笔下生辉,表现出特殊的创作才能。每年都有一到三部剧本从他笔下产生。这些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趋于成熟,无论是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还是语言的运用,都取得了新的成就。这几年,他一共完成了十三部剧本,其中喜剧六部,悲剧两部,历史剧五部。
莎士比亚在伦敦逐渐富裕起来。1596年,他以父亲的名义申请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不久,得到政府的批准。1597年后,他又在农乡买了一些房地产业,包括当地最好的房子“新园”。1599年,“内务大臣剧团”的六名股东利用“大戏院”拆掉后的全部材料,建成了一所新剧院——环球剧院。此时莎士比亚不仅是这个剧院的股东,同时又是剧院的管理者,而且还要编剧、演剧以及从事其他事务。在他的全力支持下,“环球剧院”成了莎士比亚戏剧活动的中心,从始久负盛名,持续不衰。莎士比亚最辉煌的悲剧创作时期也是从这儿开始的,可以说,1599年是他戏剧事业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从1601年的《哈姆雷特》开始,莎士比亚的创作全面进入悲剧时期。到1607年为止,他连续写出《奥塞罗》
(1604)、《李尔王》(1605)、《麦克白》(1606)、《雅典的泰门》(1607)等悲剧,构成莎士比亚创作最光辉的时期。此时,“内务大臣剧团”已改名为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国王剧团”,莎士比亚与其他一些演员受封为“宫廷侍从”。他们除了为国王演戏之外,还参加一些宫廷礼仪活动。
1607年到1608年,伦敦又发生瘟疫,剧院关门,演员们只好到外地巡回演出。莎士比亚也经常回到老家斯特拉福镇居住。1610年,伦敦再次发生瘟疫,莎士比亚决定退出伦敦戏剧界。1611年,他离开伦敦返回家乡。最初,他与剧团保持联系,继续为“国王剧团”写戏。《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和《享利八世》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613年后,他不再写作,在故乡安适度过了晚年。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五十二岁生日那天,莎士比亚与世长辞了,遗体埋葬在当地的三一教堂。
莎士比亚人物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年~1616年)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 教育 ,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兴趣。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他一生写了许多剧本和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三十七部戏剧、两首长诗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在莎士比亚的早期创作中,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逐渐形成,出色地反映了英国社会五光十色的画面。《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和封建恶习之间的冲突,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个性解放的思想。同期的《威尼斯商人》则尖锐地讽刺了高利贷商人极端利己的本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莎士比亚创作高峰的标志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其中《哈姆雷特》堪称世界最佳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也成了最复杂的文学典型之一。莎士比亚晚年转入神奇剧的创作,寄希望于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作品有《辛白林》、《暴风雨》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主要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时用 散文 ,时用诗体,毫不刻板。莎士比亚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之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的作品风格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 句子 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在他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极度变化。完整地理解意思对听众是挑战。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 故事 戏剧化。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莎士比亚的成就荣誉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 传说 ,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 、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 、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 ,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 ,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
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 文化 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 ,以英 、汉 、藏 、蒙 、粤5种语言 ,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 芭蕾舞 剧 、木偶剧6种形式 ,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其中包括一些他与别人合写的一般剧作。
莎士比亚在所有的文学人物中首屈一指。今天很少有人谈乔叟、维吉尔、甚至荷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亚的戏剧,肯定会有很多观众。莎士比亚创造词汇的天才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话常被引用──甚至包括从未看过或读过他的戏剧的人。况且他的名气也并非昙花一现。近四百年来他的作品一直给读者和评论家带来了许多欢乐。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接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将来的许许多多世纪里也将会受到普遍欢迎,这一推测看来不无道理。
在评价莎士比亚的影响时,读者应该这样考虑,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他的作品(当然类似的论断适合于每一位文学艺术人物,但是这个因素在评价一般的艺术家的影响时看来并不特别重要)。
据统计,莎士比亚用词高达两万格以上。它广泛采用民间语言(如民谣、 俚语 、古 谚语 和滑稽幽默的散文等),注意吸收外来词汇,还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可谓集当时英语之大成。莎剧中许多语句已成为现代英语中的 成语 、 典故 和格言。相对而言,他早期的剧作喜欢用华丽铿锵的词句;后来的成熟作品则显得更得心应手,既能用丰富多样的语言贴切而生动的表现不同人物的特色,也能用朴素自然的词句传达扣人心弦的感情和思想。
虽然莎士比亚用英文写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闻名世界的人物。虽然英语不完全是一种世界语言,但是它比任何 其它 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而且莎士比亚的作品被译成许多种文学,许多国家都读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戏剧。
莎士比亚与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对于世界文学领域是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日子,因为威廉·莎士比亚在1616年的这一天去世。1995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选择这一天,向全世界的书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励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去发现阅读的快乐,并再度对那些为促进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无以替代的贡献的人表示尊敬。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对莎士比亚的人物评价
17世纪.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后,莎士比亚风靡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和古典主义斗争中,都是高举莎士比亚这面旗帜,鼓吹莎士比亚精神。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德国的狂飙运动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亚的赞歌,举着他的旗帜前进的。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巴尔扎克、迪更斯莱、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榜样。普希金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杜波罗留波夫把莎士比亚看作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说他“指出了人类发展新的几个阶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别林斯基对莎士比亚更是有着无限崇拜。他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论莎士比亚时指出:“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 魔术 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所以有人说,莎士比亚是马克思科学研究过程中从始至终的最好伴侣。他为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提供例证、模型和历史内容.提供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雏形和趋势,也为革命理论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论据。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美好理想也是不谋而合.基本一致的。
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写的《风景》一文中指出:“不管他剧本中的情节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意大利、法兰西还是那伐尔,——其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永远是他所描写的怪僻的平民、自作聪明的教书先生、可爱然而古怪的妇女们的故乡,merry England(英文:快乐的英国);总之,你会看到这些情节只有在英国的天空下才能发生,只有几部喜剧——例如《仲夏夜之梦》——的人物性格,令人感到有南方和它的气候的影响,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人物的性格一样。”
看了“莎士比亚事迹 ”的人还看了:
1. 曹禺的生平事迹材料
2. 50字左右的历史名人故事材料
3. 参观烈士陵园心得体会感想
4.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5. 林肯一生奋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