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雕侠侣外传——女侠郭襄第三回
怒杀奸贼,巾帼本色
自爸妈死后,郭襄一夕间也长大了。二十几岁的容颜,却有着风霜之态。离开桃花岛后,郭襄返回襄阳城,誓杀吕文焕这无耻之徒。
这一日,郭襄备好干粮正准备前往寻找奸贼。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子挡住了她的道路,跪倒在地,不住磕头:“大姐姐,给点吃的吧”,“姐姐,我好饿”其中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一直在哭泣,也许是饿得太久了,脸上竟无一丝血色。郭襄慌忙把身上的干粮都拿出来。孩子们纷纷抢着,随即便往嘴里塞,狼吞虎咽。噎住了,还是不住地往嘴里送,好像一松手,干粮就会不见似的。看到此处,郭襄想到:我何曾受过这样的苦。伸手抚摸着一个孩子的脑袋,便问道:“你们爸妈呢?”那孩子说:“爸妈都死了,只剩我一个人了。”原来竟是和自己一样家破人亡了。心下更是恨极吕文焕这奸贼。
提起短剑,飞奔而去。来到吕文焕府邸,只见门口几个蒙古兵来回走动。心想:此时不便行事。于是顺势一坐等到夜黑下来。只见一黑影在月色中来回窜动。此乃林朝英所创轻功“洛神凌波”,脚法轻盈矫捷,与裘千仞“铁掌水上漂”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到吕文焕书房,轻轻揭开瓦片,一阵笑声传来,只见一个蒙古着装大汉举着酒杯笑道:“吕兄,真是豪爽。”
吕文焕道:“哪里,哪里,小弟酒量浅薄。只是可惜了郭大侠。如果当时他不那么顽固,现如今便可一起痛饮。郭大侠那可是义薄云天。”
“吕兄,你也不差,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必惋惜。”
“大哥说得极是。”接着又是一阵笑声。
郭襄早已按捺不住,心道:狗贼,我爸爸岂是那种贪生怕死之徒,你岂能与他老人家相提并论,不容你这等小人侮辱。于是跃下房顶。一脚踢开房门,喝道:“受死吧。”蒙古大汉吓得大喊:“来人,来人·····”郭襄短剑轻扬,飘身而近,姿态飘飘若仙,蒙古大汉待要再喊,已是瞬间毙命。吕文焕一看知是郭二小姐,便跪倒在地求饶道:“二小姐,饶命。”手里却悄悄握紧刀子,待郭襄分神,一刀刺去。郭襄喝道:“你这贪生怕死之徒,枉我爸爸誓死捍卫襄阳,却因你毁之一旦,襄阳城内民不聊生,你倒好,在这作威作福,岂能饶你。”待要提剑刺去,吕文焕掀起桌子朝郭襄身上去,提起刀往郭襄身上砍去。郭襄剑招斗变,东趋西走,连削数剑。吕文焕还没反应过来,便死在郭襄剑下。原来郭襄所使招数叫“四通八达”,当年见杨过在华山之巅传授张君宝,便瞧在眼里。这几年思念杨过,无聊之时,竟将杨过这掌法变为剑法。
吕文焕死后,郭襄一把火,烧了他的府邸。次日,百姓家门口竟有银两在地,襄阳城墙上的元军大旗也不见了。
《神雕侠侣》是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作于1959年。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二部,现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上承《射雕英雄传》,下接《倚天屠龙记》。是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设定中的中原武林焦点在与侵略南宋的蒙古军、蒙古武林人士的对抗,同时着重描写主角为了自身的感情与社会礼教对抗的过程。
《神雕》企图通过杨过这个角色,抒写世间礼法习俗对人心灵和行为的拘束。
金庸,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
《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郭襄,金庸小说《神雕侠侣》的人物,也出现在《倚天屠龙记》开端。名字出于父母镇守襄阳的信念,双生兄弟是郭破虏。郭襄秀美豪迈,容貌三分像黄蓉,因处事风格亦正亦邪,江湖人称“小东邪” 。
郭襄15岁时遇到杨过,杨过送她三枚金针,并为她在丐帮大会中大办生日宴,使她终生难忘。郭襄18岁离家出门游历,一生追寻神雕侠未果。
扩展资料郭襄
从娘胎出来就屡遭磨难,先后为金轮法王、李莫愁掳走,经其母巧施妙计方逃离虎口。后让杨过带回到古墓以玉蜂蜜为生,几经波折后重回母亲怀抱。从小古灵精怪,好和郭芙斗嘴,做事和别人不同。
1959年,金庸在创作《神雕侠侣》的时候准备创办《明报》,既然要创办《明报》,自然就要有一部足以与《射雕英雄传》相比美的力作来吸引读者。
而吸引读者的最佳捷径,当然是写作《射雕英雄传》的“后传”或“续书”,让《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些使读者激动不已、耿耿难忘的人物再度出现,以慰广大的“射雕迷”的相思、渴慕之情,从而把金庸迷、尤其是“射雕迷”全都吸引到《明报》上来。
《明报》创办之初,机遇与风险并存,《明报》逐渐起色的时候,几名业务骨干纷纷辞职,或自主创刊,或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金庸并没有退缩,坚持《明报》的办报方针不变的同时,而是善于把握机会,准确分析国内外时局的变化,在香港众多报刊中迅速脱颖而出。
金庸的阅历十分丰富,有过苦难,也把握住了一些难得的机遇,正是这二者成就了金庸。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创作过程中,也无意间使其中的英雄人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重重苦难,但又能遇到别人无法遇到的机会。
《神雕侠侣》从1959年5月20日起在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创刊号上开始连载,并配有大幅插图,这部小说写了两年多,刊载历时近三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