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国际师成立的时间是1933年8月5日。
少共国际师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简称少共国际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青少年组成的武装部队。
历史影响: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从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编,虽仅存一年半时间,但经受了残酷战争的考验,既为中国工农红军书写了辉煌篇章,同时也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锻造了一批栋梁之材。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中有的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担任中央国家部委领导,而更多的是供职于人民军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制沿革:
1933年6月初,红一方面军部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将小师小团扩编为大师大团。整编后,部队辖第1、第3、第5军团和由12军改编的独立第1团。其中,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共9个团;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共9个团;第5军团辖第13、第15、第34师,共9个团。
少共国际师组建时,辖第58、第59、第60团,部队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少共国际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XX军团第XX师(即红5军团),所辖三个团随后也分别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团。8月15日,红一方面军下达行动任务命令,红15师(少共国际师)为总预备队。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长征转移到云南扎西。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行军和连续作战,红军战斗人员锐减,尽管各军团、师、团、营、连的番号依然存在,但是,有的军团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师,有的师的实际兵力不到以前的一个团,有的连队才几十个人。为了提高部队机动作战能力,中革军委决定在组织上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精简机关,充实战斗部队。
少共国际师,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组建于1933年春,全师5000余人,大部分是由共青团员和青年组成的红军部队,因此被誉为“少共国际师”。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这支部队完成了战略转移,爬雪山、过草地,为保卫党中央和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陈细妹这个名字可能是根据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虚构出来的,用于文学作品或电影等艺术形式中,以展现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这样的虚构人物在文艺作品中很常见,它们通常承载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用于传达某种主题或情感。
总之,陈细妹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在欣赏相关文艺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同时也要理解这些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