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划重点:现实里的超现实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一生共拍了10部影片,其中《自己去看》(1985年)最有名,是一部冷门佳作。有人拿这部电影与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年)做比较,两个片子除了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其叙事策略还是很不同的,前者偏写实,后者偏意境,简单聊聊。
现实里的超现实。与塔神的超现实多为梦境不同,克里莫夫的超现实依然站在现实基础上,比如费罗拉和格拉莎的爱情,他们在深山老林中自由奔跑,山脚下便是敌人的层层包围。这种炮火下懵懂的爱情是创作者对ck生活的美好想象,用本属于孩子们的青春美好来反衬战争的丑恶。又比如结尾处满脸沧桑的费罗拉,那几道深深的抬头纹让这张透着惊恐的孩子脸,显得老气横秋。很多人觉得是战争cc了孩子,让他未老先衰;我觉得这是导演加强语气的超现实,突出战争的恐怖。
对比。与传统战争片不同,本片没有一个核心的事件,却处处呈现出对比的叙事方式。之与人物属性:暴虐的军人和善良的平民,勇敢的男人和柔弱女人,满心担忧的父母和一心向外的孩子……;之与情节:躲进深山里的短暂快乐与山脚下冒着浓烟的涂炭暴行,费罗拉激情参军的志向与面对ck战场时的胆怯,被圈囿在木棚中活活烧伤的男女老少与被扔在空旷的田野上无法行动的老奶奶……,这些不留情面的对比,都在诉说着现实远比想象更cr。
精简的对白。少年是乐于表达的年纪,但是导演偏偏让费罗拉的话变得越来越少,渐渐淹没在炮火声中。这种渐进的处理方式,很好地反应了费罗拉的胆怯,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世界的不解,对战争的不解,最后他的不解变成了愤怒,正如片尾蒙太奇桥段,刺刀刺希特勒照片与历史图像的切换……。
导演通过费罗拉告诉我们,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只会让仇恨一代一代地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