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老说鸡犬不宁的意思就是连鸡和狗都得不到安宁,人更是没有安宁了,形容被人骚扰的太严重了。
其实鸡犬不宁的成语跟唐朝时期的一个典故还有关系。唐朝到了中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统治就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政府加重服役,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有很多的老百姓都被统治者压迫得家破人亡。
结果当时在永州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蛇,虽然这种蛇有剧毒,如果有人不幸被这个蛇咬上一口,很可能当场就会丧命。但是如果有人能够抓到这种蛇并且把它晒干的话,那么这种蛇就会变成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当地很多人为了交付高额的税收,只能冒险去抓蛇,所以有很多的人因此丧命了。
当地的官员根本不管这些,特别凶狠的到每家每户逼迫着当地人去抓蛇,然后缴纳税收,基本上当地的每一家都被当地的政府骚扰了。当时的老百姓不堪其扰,所以就抱怨政府这样的做法不仅是人受不了骚扰,就连自家的狗和鸡都得不到安宁。
而且鸡和狗都是一种非常敏感的动物,但是鸡一般都是负责打鸣的,但是有的时候鸡不止在早上五六点钟才叫,而是看到一点灯光就会打鸣。狗能够看家护院本来就是因为它足够机敏,大半夜的鸡打鸣的声音就会引起狗的注意,如果半夜鸡叫了,狗肯定也会狂吠不止,然后鸡和狗此起彼伏的叫喊,让人得不到安宁,一村子里的人都没法睡个好觉了,这也是形容不堪其扰的一种说法。
“鸡犬不宁”的意思是形容骚扰十分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1、拼音:jī quǎn bù níng。
2、出处:“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后人据此提炼出成语“鸡犬不宁”。
3、释义:这则成语形容声音嘈杂或骚扰得厉害,连家鸡和家狗都没法安宁了。
4、近义词:匕鬯不惊、六畜不安、多事之秋、鸡飞狗走、鸡飞狗跳、兵荒马乱、兵慌马乱、海水群飞。
5、反义词:河清海晏、莺歌燕舞、夜阑人静、鸡犬不惊、狗吠不惊、海晏河清、刀枪入库。
“鸡犬不宁”典故:
有一个姓蒋的人,祖父和父亲在捕蛇的时候被蛇咬死了,但是他却继续捕蛇。当柳宗元劝他不要在捕蛇的时候,这个人竟大哭起来,宁愿被设咬死,也不愿意放弃捕蛇。因为他必须靠捕蛇才能上缴官府的赋税。
姓蒋的捕蛇人还告诉柳宗元说,如果他要是捕到毒蛇,命运就会比他的乡邻好多了。有的乡亲早已倾家荡产,食不裹腹了。差役们到进村子里收税赋的时候,横冲直撞,粗声叫骂,大打出手,乡亲们胆战心惊,苦苦哀求。这种场面连鸡狗都的不到安宁(鸡犬不宁),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