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剧情片
导演:安贾利·梅诺
主演:娜兹莉亚·那齐姆 尼文·保利 杜奎尔·沙尔曼 Fahadh Faasil 帕瓦西 Isha Talwar Nithya Menon Kalpana Maniyanpilla Raju Praveena Vijayaraghavan Sijoy Varghese Sajid Yahiya Prathap Pothen Vinaya Prakash
年代:2014
地区:印度
语言:马拉雅拉姆语
上次更新:2024-08-07
一个多月前,跟两个好朋友去班加罗尔郊区的图拉哈利森林 (Thurahalli) 徒步。图拉哈利 (Halli在卡纳达语里是“村子”的意思) 距离班加罗尔的中心大概20多公里,在城市的西南角。它被称作班加罗尔的最后一座森林,是被围栏保护起来的,里面的小径可以供居民徒步、骑自行车使用。
一转眼,我到班加罗尔已经两年零四个月了。掐指一算,已经比我之前在北京待的时间还要久。只是可能今年很多时间都待在家里,所以没感觉到时间溜走的速度。
那天我们在里面走了两个小时,快要走出去的时候,遇到了森林警察。他很生气地说,现在不允许游客进入,里面有猎豹出没,我们擅自闯入,要抓我们去警察局。说着还拿起手机拍了一张我们的照片。但我们进去时确实没看到任何告示牌,门也是开着的,我们好说歹说,他和同事终于同意放我们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们在谷歌上搜索相关的新闻,却什么都没找到。班加罗尔素来拥有“花园之城”的美誉,不仅有几百年前建成的一座座花园,像图拉哈利这样的绿地本来也是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我们大概每年都要去一两次。从这里俯瞰城市,每过一年都可以看到城市图景的变化,这里多了一栋高楼,那里又延展到了远处。
但莫名其妙又悄无声息地,就再也不能去了。
初见班加罗尔
刚到班加罗尔时,住的是公司租的房子,在城中心的Diamond District小区。小区里住了一些中国的创业者,本地人几乎都是政府部门或者大公司的中上阶层。
小区建了有二三十年,设施和装修都带有岁月的痕迹,但绿化很棒,位置绝佳,还带一个泳池。住户一个月只要300卢比 (约27元) ,就可以随便使用。班城四季如春,除了冬天的一两个月,其他时候都可以在里面游泳。
我住的房子是三室一厅,换了三次,最后一套大概120平米,之前的都有180平米。小区里的房子几乎每一套都带四五个阳台,二层以上的采光和通风都非常好,二层以下有点暗,完全是因为被树挡住了。小区的外围是九层的高楼,中间都是树,最高的有五六层楼那么高。
我刚到的那个月,每天下午五点多会准时下雨,我坐在阳台上看书,对面树的枝丫和我沉默地对话。大多数时候,小区里都非常安静,只有在傍晚,小孩子们会出门玩,小区里有一个篮球场、一个网球场,还有专门给小孩的游乐区,他们嬉闹的声音会持续到晚餐时间,之后又重回寂静。
但即使是在这样的小区,停电和停水也是常事。我后来住的第三个房子没有装UPS,一到停电,就只能摸黑行动。而停水就更麻烦,小区没有接市政供水,用的是水车,夏天用水量大的时候,水车断供,一停水就是几个小时。有时洗不了澡,有时做不了饭,后来我们买了大桶,时常接满了水放着,以备不时之需。
在DD小区住了两年,我和布老师度过了很多愉快和不愉快的日子,从陌生到熟悉,争吵完了还得一起吃饭。厨房很大,我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做几个复杂的菜,番茄牛腩、羊肉萝卜汤什么的,布老师本来不怎么吃肉,但我做什么他都不嫌弃。
小区门口有一个小馆子,卖Dosa之类的南印早餐,我们一周会去个两三次,也是我的南印食物启蒙。他们家淡红色的酸辣酱我尤其喜欢,只配它就可以吃完整个Dosa。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淡红色的酸辣酱并不是标配,只有泰米尔餐馆才会有。每家餐馆的口味也不统一,吃来吃去,还是觉得那家最好吃。
住在那里,我尤其喜欢阳台。刚到班加罗尔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坐在阳台上和朋友们聊天,那里开放又私密,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观,却不用担心被人注意到。我们在那里看星星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聊到了人生哲学。
现在我想,也许是因为住在这个小区,我才很快适应并且喜欢上了印度吧。居住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初来印度的痛苦,如果不是住在这里,很多的基本的生活条件会很让人头疼。
唯一遗憾的是,住了两年,基本上没有认识到邻居。封闭的设计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只有在电梯里才会偶尔碰面。到最后快搬家时,邻居们才因为疫情期间的一些事建了群,和隔壁的邻居也因为猫互相串门才搭了话。
搬出去的时候,我们就在想换一个小点的房子,也换一个更“印度”的社区。小区里住的都是有钱人,整个小区也就不是印度普通的社区,不够接地气。
艰难找房
即使是在班加罗尔这样的大城市,居住区也以独栋的民房居多,封闭式的小区基本上都是新建的,多在郊区。因为土地私有,地比较多的房东会修好几栋楼,专门用来出租。就算只有一块地,只要资金允许,也会多建几层,自住之外的用来招徕租客。
我们先考虑就在附近的区域找。这里生活和交通都很便利,我也比较熟悉。
第一大难题是中介。在我幻想“多花钱、少操心”的原则,想着寻找标准化租房途径的时候,现实给我浇了一盆冷水。我发现,印度还没有像自如、蛋壳这样大的互联网租房公司,租房最常用的一个网站Nobroker类似58同城,简单看了一下,我感觉一言难尽。
房子的信息和照片基本上很难起到第一层的过滤作用。所有的房子没有具体地址、没有楼层和朝向这些最基本的信息,没有户型图,百分之九十的照片都是房间一角,完全无法看出房子的面貌,感觉像是拿着手机学拍照的小孩拍的。
联系房东去看房吧,十个房东里,有一半以上要么不接电话,要么说给你回复什么时候看房,然后就没信儿了。感觉很不愿意赚钱。
真的去看了房子,才发现好房子真的特别少,光采光这一项可以划掉百分之八十的房子。印度的民房都是楼挨着楼,中间没有一点缝隙,感觉从这边楼的楼梯上可以直接跳到对面的楼,所以大部分的房子能有一两扇开放的窗户就不错了,大中午感觉也像黄昏。
这还不算完。在印度,比起租客选房子,更多的是房东挑选租客。看房之前,布老师就给我打预防针,会有很多房东拒绝我,一我是外国女孩 (还是中国人) ,二我们没有结婚,三我们还有只猫。
事实也正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很多房东一看到我们,就直接问我们是哪里人,一听说我是中国人,下一个问题必然是,“你们是什么关系?”
说实话,被见面不到五分钟的陌生人问这样私密的问题,我还是挺不适应的,但他们却是如此自然。在听到“我们住在一起”的回答后,还有房东会追问,“你们要结婚吗?什么时候结婚?为什么不结婚呢?”我心里翻了一万个白眼,但也只能闭嘴。
遇到一个最可怕的阿姨,直接邀请我们坐下来谈人生,居然到了“你的父母同意吗?他们怎么可以接受?”这样的层次。为了租个房,你得把你的人生经历、家庭背景全都讲一遍,来证明“我可以”。不管房子怎么样都无所谓了,逃跑为好。
期间,我们遇到过一听到我是中国人就摆脸色拒绝的房东,遇到过很多因为未婚婉拒我们的房东 (虽然他们的房子我也没有很喜欢吧!) 也遇到过房子各方面都很棒,但不接受养猫的房东。我灰心丧气,再也不想看房子了。
但有一天,我们意外遇见了一间一居室,除了面积小了点,其他都很合适,在顶楼带一个天台。我们交了定金 (25000卢比) ,但就在这时,有个朋友找到了我们。她要搬走了,但暂时不能带自己的三只猫走,问我们能不能帮忙先照顾猫。
欢迎来到真实世界
我们当然是答应了。也不仅仅是因为猫。
她的房子我们之前去过几次,在一楼 (其实是二楼,印度的底层叫“零层”) ,也是最顶层,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一居室,但带有一个天台,位置也比较方便。天台我们尤其喜欢,有了它,实际上居住区域就被延伸了出去,我想,我们也可以坐在外面看书工作之类的。
九月初,我们搬了进去。花了一周时间,房子布置得差不多了。虽然比周围的楼层都要矮,但好处是和邻居之间都保持了一些距离,所以采光也还可以。房东就住在隔壁那栋楼,有事找他也很方便。房东在附近开了一间小卖部,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街上有六七栋楼都是他的,开店只为了打发时间。
也许是因为有钱,房东大叔也出人意料地酷。他什么细节也没有问,就答应让我们住进去了,直到一个月后,才问起我是哪里人。
住在这里,印度社区的气息猝不及防地扑面而来。以前偶尔会遇到的停水停电,在这里更是家常便饭,要是有点急事,按时洗澡洗碗工作都靠运气。
更明显的是声音的入侵。在这样的印度社区,「清静」是一种特权。有几天,凌晨三四点,我被后院野猫打架的尖叫声吓醒了,声音刺破了午夜的沉静,之后就睡不着了。因为墙壁薄距离近,邻居家的咳嗽和呼噜声都也得一清二楚。四点一过,女主人就起床了,接着传来的是收音机里的祷歌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再过一阵子,楼下送报纸小哥的摩托车启动了。
七点一到,邻居家的阿姨又开始扫地,唰唰地叫醒了所有人。然后卖蔬菜和卖花的小贩来了,悠长的叫卖声传到了每一扇窗户里。十点钟,收垃圾的环卫工吹着口哨来了,一边喊着“Dry”或者“Wet”。每次去丢垃圾,他明明知道我听不懂,也要用卡纳达语和我说两句。
邻居家的小孩开始上网课了,他小心翼翼地说,“No Madam it is not me.” 年龄更小的孩子则在街道上嬉闹,咿咿呀呀地说着话。
吃过午饭,右边邻居家的阿姨开始在石板上洗衣服,噼里啪啦的水声和摔打衣服的声音被放大。另一边邻居家的小孩哭了起来,扯着嗓子喊了十分钟。下午主妇们有了难得的一两个小时闲暇,就都站在阳台上,隔空聊起了家常。到了饭点,丈夫和孩子回来了,电视机响了起来,丈夫则接了又一个的电话。
晚上十点开始,声音渐渐地弱了。野猫们开始巡逻,难免狭路相逢。
天台也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因为楼层低,我们的天台被四周的邻居包围,阿姨们进进出出,总会往这边瞟两眼。虽然也没什么恶意,但总归是不太自在的。因为这种“无处可藏”,自然也有更多的机会和邻居们搭话,我找她们去帮我穿纱丽,随时碰面就可以打听哪里可以买到椰子。
但显然美丽不这么想。朋友三只猫的存在,让他很是不爽,他根本不想呆在家里,只要我们一开门,他就一个劲儿地往外冲,一跑出去就不想回来。周围还有几只野猫,他免不了挨打。有时候我生气冲他吼,周围邻居都朝我看过来,还问我怎么了,这时候我就想,如果有更多自己的隐私空间,邻居们不那么关心其他人的生活就好了。
我想要“接地气”的目的达到了。在这里住了四个月,我有了更多的机会观察印度最普遍阶层的日常生活,我成为了他们的一份子,但我始终也是外来者。
虽然有苦有乐,但体验总不会白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