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棍,全称“五郎八卦棍术”,相传由宋代杨家将之一的杨五郎始创,因此而得名。杨五郎随父征辽,后出家到五台山为僧,以枪化棍,棍术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演变为六十四点棍术,符合内外八卦八八六十四之数,故名“五郎八卦棍”。
相传杨五郎杨延德得知几位兄长战死,父亲撞死李陵碑,伤心欲绝,时有高僧智光大师出现,点化五郎,五郎遂五台山挂单出家。
当时,因为佛门不可动刀枪,所以杨五郎将长枪改成木棍,又将枪术变化成棍术后创出闻名后世的“五郎八卦棍”。所以说五郎八卦棍完全是杨家枪术演变而来。
五郎八卦棍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兴化府莆田县竹林村高手林老宝传于屏南县南峭村林日炳,林日炳又传长桥镇官洋村、远A村和路下村等地。
其中官洋村江呈槐为林日炳高足,尽得真传。他所使棍术特点是脚踩八卦,前后左右,变化多端,脚步紧凑,脚踩不过箩筛。至清代末期,大侠黄飞鸿从其父黄麒英那里学来五郎八卦棍术,后来他融入南派武学功法精华,并由高徒林世荣发扬光大。八卦棍术依照五行理论,《洪拳八卦棍谱》记载:
一身居中,二手二足,为之前后左右,有防有击,有立有踢,一体遍废,不能为也。唯五法具而一人,故起五之数。
一人之斗,身体手足,皆有屈伸之节,屈于后者,伸之于前,屈于右者,伸之于左,使皆屈而无伸,伸而无屈,僵人而已,一身四肢屈伸变化有无穷无尽之形,故前正而后奇,忽焉正后而奇前,犹五体之从心无不胜也!
所谓八卦,以法内有太极、两仪、阴阳、四象等名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以五郎八卦棍术有64点。先击四正,后击四隅,四隅即四方之角,也就是击八方,每方8点,即八八六十四点。此法比象八卦而生,故法内有揭法、大小、运星、麒麟步等架势,用来躲身进退、闭弹挑剔,以迷惑对手。
此六十四点棍术为全法中之经纬,法内有阴阳、平山、提拦、运星、标龙、揭法、两仪、四象、大小太极、左右太极、量天尺、侧手提拦、覆手、下马金钱、下马枪、大小运星、直枪、扣枪、左偏、右偏、捷打、弯弓、搭箭、撑舟、插地、脱取、麒麟步、天柱脚、十字身、尖身、卧身、金龙转尾、饿虎擒羊、羊冲饿虎、进身大取、退步撩阴、芙蓉滴露、青柳垂丝、金鸡独立、半月冲霄、避风、扑雨、青蛇扑面、毒蟒潜踪、垂柳提脚、举案齐眉、蟠龙、伏虎、连环枪、龙虎会、挑纵手、横冲、直取、应变偷弹、死里逢生、下马提拦等。
五郎八卦棍术长短兼施,双单并用,法门多而密,技法以圈、点、枪、割、抽、挑、拨、弹、掣、标、扫、压、敲、击14字为诀,变化多端。另外,在应用原则中也有“十四字诀”,即为长、短、刚、柔、偏、正、上、下、迎、休、闭、弹、挑、剔等。
长、短:即与敌方之距离及棍术在长与短距离时所用之对应手法。
刚、柔:“刚”是以硬碰硬,以刚制柔,有开山劈石的气势,刚在这里不是指身体发出的拙力,而是指把全身的劲力传达至攻击点之上,是要经过长时间训练而得到的结果。“柔”是顺敌之来势而不与硬碰,蓄劲、闪避、运气调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不用力斗、只用智取等,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再用刚劲把敌人制服。“六点半招式”中之圈棍所采用之阴阳互转手法,乃刚柔并制之上乘手法。
上、下:“六点半”招式中之挑棍是向上挑,而千字棍即割棍则向斜下杀或盖。此两招用于练习六劲中之上与下劲。
迎、休、闭:“迎”是用棍剪搭对方之来棍。“休”是避开对方之来势,不与硬碰之意。“闭”是把敌之来势封死或防手严密,敌人难以攻进之意。
弹:拳棍皆尚弹力,不尚直力,唯棍之阴阳互转乃能使有浪,敌触浪自然被击。
挑、剔:用直力由下直线向上提起为之挑,用于攻击对方先锋手、阴部、下颚咽喉等要害部位。用斜力由左下角向右上角挑起为之剔。挑棍用直力,剔棍用斜力打上,两者之用法相若,但又不能混而为一,故称“半棍”,而“十四字诀”也称为“十三点半”。
偏、正:即正门与偏门,或称之大门与小门。大门与小门本是枪术之中一个术语,源于古时建筑结构。古时的宅子,院墙有一个正门,叫“大门”;大门两旁有两个偏门叫“小门”,也有一个小门的,一般进出都走小门,有重要亲朋、宾客时则开大门迎送。
八卦棍术防则密不透风,攻则贴进放针。熟练者能在黑灯瞎火中对练,只闻棍击声,不见人棍影。后世前辈以林载华、林载亮、江德春、江春节等人以此棍术扬名于江湖。
八卦棍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