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被誉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渔鼓腔则源于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丰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2006年,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其文化价值。
在历史长河中,皮影戏曾是村民们过年、庆祝丰收、祭祀、庙会的重要娱乐活动。例如,正月十五有《大回窑》表演,二月二则会演出《土地会》;寒食节则呈现《火焚绵山》,农历八月十五则有《唐明皇游月宫》。这些节目既满足了神灵,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皮影戏在舞台美术、灯光、特技和音乐等方面不断革新,沔阳地区的皮影戏队曾达60多个,他们不断发掘和创新,创作出许多深受江汉人喜爱的剧目。
如今,仙桃市的皮影队已发展至40多支,从业人员超过250人,形成了“村村垸院演皮影”的农村文化景观,皮影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
龚本槐(1907-1993),男,汉族,沔阳(今仙桃市)长埫口人。是沔阳渔鼓皮影队创始者。解放前,怀抱渔鼓沿门赶酒,茶馆清唱。七七事变后,随同黄玉堂等艺人流浪黄陂、应城、孝感、武汉等地。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四散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还拔优成立县级皮影队、办皮影剧院,固定于仙桃、彭场等大集镇演出。皮影艺人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生活也有了保障。皮影队自一九五二年在长徜口成立后,参加土改运动,清匪反霸等宣传工作。一九五三年,他改编的皮影戏《武松打店》在全省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中获一等奖。一九五八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把沔阳渔鼓推向全国,正式定名“湖北渔鼓”。
他的渔鼓各种唱腔在《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一集上刊登。原沔阳曲艺皮影队在他的带领下,改革创新,是江汉平原最有艺术的皮影队。文革前期,曲艺皮影队走遍湖北各地。
别道洋,艺名别洋(1912-1988),男,汉族,沔阳毛嘴光华人。别道洋从小跟随舅父吴运年学唱渔鼓腔沿门赶酒,以后唱茶馆皮影戏。聪明的别道洋在演唱技艺上超越了前辈艺人的演唱水平。他对渔鼓唱词很有研究,用成语与民间的方言土语(即顺口溜)相结合,每一段唱词让人们听了是哄堂大笑。解放前他在徐渊一带演唱《四下河南》一戏,孀妇田氏夜叹家事,用渔鼓悲腔唱得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戏场内一寡妇听得流涕痛哭,回家要寻短见,多亏领居相救。别道洋是天、潜、沔渔鼓皮影戏最有名的老艺人。他的唱词与唱腔流行江汉平原各地,别洋是仙桃最大一门派(即别派),他的传承人高凤成是仙桃德高望重的皮影艺人。一九八八年,别道洋与世长辞,仙桃各地的皮影艺人都去参加丧葬,吊唁别洋名老艺人。
江汉皮影“汤格”汤先成,江汉平原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汤格”皮影第八代传承人,2008年二十七岁的儿子汤瑞华已成为“汤格”皮影第九代传人;
江汉皮影“郭格”刘年华,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徒何良田、赵善信、朱代雄、刘执慧等人,长期带领土地在江汉平原一代巡演,刘年华之女,江汉平原皮影雕刻艺术的下一代传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