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哭狼嚎
guǐ kū láng háo
【解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辨形】嚎;不能写作“濠”。
【近义词】狼号鬼哭、鬼哭神号
【反义词】欢天喜地
【例句】(1)工农红军打得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2)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人们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那么多敌人鬼哭狼嚎;败阵而逃。
【英译】cry and whine
狼号鬼哭
láng háo guǐ kū
【解释】形容哭叫的声音凄厉。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等两日咱们去痛回一回,大家把这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呢!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哭声凄惨
【近义词】鬼哭狼嚎
【例句】敌人狼号鬼哭,四处逃窜。
【英译】pathetic cries
鬼哭神号
guǐ kū shén hào
【解释】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出处】元·杨暹《西游记》第三本第九出:“则听得鬼哭神号,休猜做三唱《阳关》出霸桥。”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大声哭叫
【近义词】鬼哭狼嚎、鬼哭神嚎
【例句】那浪掀天括地,~,惊怕杀人。 ◎《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英译】set up terrifying cries and howls
鬼哭神嚎
guǐ kū shén háo
【解释】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近义词】鬼哭狼嚎
【例句】此时大名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窜狼奔,一家家~。(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英译】demons wailing and spirits howling
“鬼哭神嚎”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极其悲惨、痛苦或可怕的场面,意思是“鬼神哭泣,声嘶力竭”。这个成语源于古代传说和宗教信仰,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成语的起源和用法。
起源
“鬼哭神嚎”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庄子·逍遥游》、《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其中,《逍遥游》中写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遗策,是以:鬼神不得其死,故能长生。牛虻之子生于冰,羽毛为泪,目若劝悲,声若鬼哭,为可怜鬼也。”这段文字中,描述了一只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昆虫,它的眼泪就像是在为死去的同伴哭泣一样,发出了哀怨的声音,形容了一种悲惨的情景。
用法
“鬼哭神嚎”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些极端的场面和情境,如灾难、战争、刑罚等,或者用于形容一些极度痛苦、惊恐和可怕的经历。比如:“战场上,士兵们的惨叫声响彻云霄,鬼哭神嚎,让人心惊胆战。”“那个被折磨的人痛苦地呻吟着,鬼哭神嚎,让人听了就觉得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