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Less is now》(极简主义:时机已到)
简约并不是简单,简约需要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什么是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价值的,这是非常难的。极简主义不是简单的“扔东西”,如果不深入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过不了多久,刚清理出的空间又会被新的东西填满。
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其实是被几家大型机构垄断的,以前的报纸、杂志、电视,现在的微博、视频网站、抖音等等,商家在各大平台投入数十亿元的广告费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需要这个,而且这招很有效。
美国花在广告上的费用,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50多亿美元,增长到了现在的2400亿美元。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购买更多的东西。
这些广告在路上、在手机里、在电视上一遍遍地告诉你,你的生活还远远不够,你的头发、衣服、皮肤、身体都还远远不够,然后我们就会想要变得满足。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获得满足的其他方式,比如社交、目标、身份认同,我们用购买东西来获得满足感。
然而消费带来的满足感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被淡化,你会想刚得到它的时候确实挺满足的,但是现在你有新消费目标和愿望了。
我们要认识到别人推销的并不总是你需要的,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减少受他人影响而产生的冲动消费。
受他人影响的冲动式消费,心情不好时的发泄式消费,心情很好时的情绪性消费,生怕错过了就买不到的急迫式消费,认为买了它生活就能更幸福的幻想式消费(当你真正购买后经常发现并没有),鼓励自己的奖励式消费;
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消费理由,但其实少买一些感情用事的东西,会使我们更喜欢那些东西。更少的东西更能体现它的价值,而不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来冲淡这种价值。
“向邻居看齐”,我们根据周围人来评价自己的家具、衣服、汽车。以前我们周围的人都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我们都用差不多的东西,但现在随着电视和社交媒体的冲击,发生了一种所谓的参照群体的竖直扩展。我们甚至会拿自己和网红、明星做比较。
抖音、头条、微博、微信、淘宝等等,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在想方设法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增加它们的用户时长。不断推送各种广告,高呼“买它!买它!”。其实我们应该先仔细想一想什么是我们需要的,是真的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价值和快乐的。否则,我们只能因一时冲动而购买它,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它。
清理完所有杂物后,我们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我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什么时候赋予了这些物质财富如此多的意义?” “为什么我有这么多的不满?”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它们比扔掉多余的东西重要的多。如果我们不认真严格的回答这些问题,那我们刚刚整理过的衣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新的购入。
丢掉不重要的东西,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生命中最重要东西,不受周围混乱世界的纷扰。描绘一种有目标的生活,不是完美的生活,也不是简单的生活,而是简约的生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可能不得不放弃一些阻碍你的东西。
Less is now challenge:“简约趁现在”挑战:
与一个朋友、家人、同事一起,每人每天丢弃一件东西。(纪录片中为第一天丢一件,第二天丢两件,以此类推,我觉得有点难,因为第30天得扔掉30件东西)
什么东西都可以扔,收藏品、装饰品、厨房用具、电子产品、家具、设备、床上用品、玩偶、衣服、毛巾、工具、帽子......
捐赠、出售或者回收,所有物质财产都要在午夜前舍弃。
你能坚持一个月吗?Share your progress~
回顾2021年,你是感觉充实满足,还是混乱不堪、有着极强的挫败感呢?其实,不管是哪种,都是人生的一种体验,无所谓好坏。
毕竟那段时间已经过去,就不需要想太多了,简单回顾下,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思考未来的日子中,“意识决定行动”,有了清晰的方案和认识,行动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
郭小川曾说 :“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为了不辜负自己,不辜负爱我们的人,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活着,有条理地活着。这里, 分享六种极简生活方式,希望往后余生,能够简简单单生活、踏踏实实做人。
前阵子,曾经的“淘宝一姐”薇娅因偷漏税被罚13.41亿,王力宏的情感曝光,欲望的无止境,让他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有的人说, 人真正的成长,是在守得住本心,不被永无止境的欲望所驱使。
而欲望极简,意味着不贪杯,懂得适度,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就拿财富来说,你的实际能力决定了你的赚钱能力,即使某刻,你得到了远超自己能力所能驾驭的财富,在未来的时间里,这些东西也终将离你而去。
我曾经有个同事,他在20出头的年纪,因为抓住了时机、赶上了政策,他小有成就,在市中心有了几套房,还开了一家公司,但好景不长,因为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外加之经验不足,惨遭事业滑铁卢。
急功近利的处世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往往得不到好果子。
对于精神上的极简,往往是最难的,就像情侣分手一样,可以把对方的东西扔掉,但若是想走出情感的阴霾,总还是需要花些功夫的。
精神极简,需要我们学会放下,放下以往的坚持和固执。
我有个闺蜜,喜欢独来独往,认定一个事情,就会努力做到极致。一项工作,凡是她下定决心在某个时间段内要完成的,她就会拼尽全力去完成,认为自己年轻,就该拼搏和奋斗。
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在一次展会活动结束后,她直接昏倒在了地上。经过医生诊断,是因为她没有按照吃饭,外加睡眠不足,出现了体力透支的情况。
年轻时,执着于干好一份工作,想早点实现财富自由,本没有错,但过度消耗身体、不注重休息,却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
正如梭罗所说的:“一个人,放下的越多,越富有。”
后来,我那闺蜜放下了“凡事都要完美”的执念,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种优质状态,而她均衡生活和工作后,幸福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我最开始接触极简生活,是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这本书中,从而追溯到他们极简生活的开端。
41岁的沼畑直树是日本开始极简主义的第一人。他的家,物品简单到了极致,只有只有一张桌子,一台电视机,一个柜子。
就连生活物品,也很少,物质极简,使得他可以利用的生活空间得到极致的扩大,这也使得他在思想上,对极简有了特色的认知。
他说: “西方文化中,要让一个空间完整代表放上其他东西;但是在茶道或禅学的世界中,物品被特意留白,是为了让人们的想象力,注入其中来达到圆满。”
其实,对于我们而言,物质极简,做到不囤货、不杂乱就好。囤货看起来很便宜,感觉性价比超高,但一旦东西过多,超过保质期,最终对人体都是有害的。
我们在整理房间的时候,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杂乱的空间,越乱,整理就越费时间,也就越不想整理下去,而如果本身并不怎么乱,只需要稍等打扫一下,那每天的大扫除也就轻松了很多。
物质极简,只买自己刚需的东西,还能降低买后想退货的机会。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今成了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随地可见的各类信息:飞机上的杂志刊物、路边的广告牌、手机上自动推送的消息等等,无不都在侵扰我们的视野。
而且这些信息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图片好看、内容新奇、字大等等,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当我们的目光集中在这些上面的时候,却忘记了自身的本职工作 。
比如,你是写文案的,平时需要在网上搜集资料,这时突然弹出某个明星劲爆消息,这个明星的内容,你曾经还关注过,于是你就会点击进去。
看完后,该文章的底部还有相类似的内容,怀着想了解的心情,你又点了进去,结果,一篇接着一篇,你被信息轰炸,用了半天的功夫,才缓过神来。
信息极简,就是要用最简洁的页面,做最多的事情 ,比方说,平时我们都会加入很多的群,这些群或许有用,或许放着放着,就没用了,但你又不舍得退群,又不想被信息轰炸,很直接的方法就是屏蔽群聊,等那天突然想起来的时候,再进去瞅瞅。
减少了无用信息的出现,也就减少了看它的时间,自然,信息也就简单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他跟你讲话,总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弯弯绕绕,讲起很多不相关的故事,你抓不住对方讲话的重点。
俗话说: 三年学说话,一辈子学闭嘴 。当我们不明白怎么阐述一个观点的时候,需要学会闭嘴,听对方是怎么说的,学习对方说话的语气、逻辑性、自信等,也可以录音,把你觉得讲的特别好的,记录下来,进行学习和拆解。
表达极简,就是用最少的话,讲明白最多的事情 ,一般的两个标准:不拖沓、不矛盾,内容不脱离带水,逻辑有章法,能够让人一听就明白是怎么个事。
就像是你打“110”“120”这种紧急求助电话,需要说清楚地点、人物、事件,以便他们能够更快到达,处理相关问题。
对于生活,我们很容易迷茫,就像去超市闲逛,却不知道该买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的学生鼓动他说:“集市上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
当他逛完集市后,学生请他说说收获,苏格拉底说到:“ 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
就像俗语所说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唯有常想一二”。生活极简,就像苏格拉底一样,只关注那么一两件东西,不为其他不重要的,占用自己的时间。
毕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面,其他的都暂且搁置,相信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关于极简主义,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极简主义是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提升逼格的工具。”
的确,对于生活,我们可能过不上顿顿鲍鱼海鲜、出门穿金带银的日子,但把日子过舒心,过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就已经足够了。
极简生活,简化需求,简化方式,简单做人,也挺好的 。
讨论:关于极简生活,你有什么想跟他们分享的内容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写下对你极简的态度,相信你的每一次分享,都会赢得鲜花与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