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张爱玲的故事后,我想梅娘没有说错。
1957年8月,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病重。她给女儿写信,说唯一的愿望就是见她一面。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窘迫,或许是因为母亲在生命里的缺席,张爱玲没有去见黄逸梵最后一面,只寄了100美元。
大约一个月后,黄逸梵客死伦敦。死后,她为女儿留下了一箱古董。在张爱玲艰辛的时候,一件小古董能卖了860美元。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其一生被概括为:“父不疼,母不爱,姐不亲,姑不怜。”
他曾向姐姐求助,但姐姐分文不给,说“没有能力帮你的忙”。
也许这是事实,但张爱玲去世时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朋友宋淇夫妇,一点都没有留给弟弟。
当年,张爱玲离开大陆时,连招呼都没和张子静打一声。
在《我的姐姐张爱玲》里,他写道:
张爱玲与大学的挚友炎樱绝交后,炎樱多次写信问她:为什么莫名其妙不再理我?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
张爱玲说:我不喜欢一个人和我老是聊几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个死人一样。
而她对自己,同样是淡漠冷酷。
在小说《小团圆》里,她这样描绘流产:
有人说,这段文字投射的是她自己的打胎经历。每次读来,我都会觉得胆战心惊。
02
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投射作用,即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其实就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展现。
张爱玲的文字,无论结局好坏都会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而张爱玲的待人处事,无论他人自己都会透露出一份刻骨的凉薄。
这些,都投射出她心里的悲凉。
很多人都知道,张爱玲的家世显赫。而她的父母亲,却是两个世界的人。
离婚后,母亲黄逸梵离开家,远走英国。
她对待女儿还算明智开通,坚持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新式教育。但她在细节处的忽略和自顾自的个性,慢慢地消磨掉了张爱玲心中对母爱的渴望。
在香港大学时,张爱玲得到了老师的八百块奖学金。她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拿去给母亲看,母亲没说什么,只叫她放下。张爱玲只能放下后离开,再回来时却听说钱已经被母亲输在了麻将桌上。
多年后,张爱玲在《私语》中回忆: 最初的家里面,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
而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是个中国传统男人。
与前妻离婚后,他为张爱玲和张子静找了后母。
1937年,张爱玲向父亲提出要到英国留学,但父亲和后母吸鸦片的日常开支太多,经济状况也不好,舍不得拿出一大笔钱来让女儿出国。
同是那年,张爱玲和后母发生冲突,后母打下了那著名的一巴掌。父亲不问青红皂白,跑下来对女儿一阵拳打脚踢,嘴里一直说着:“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幸亏老佣人何干不顾一切地把他拉开,张爱玲才免于被打死。被大骂后,张爱玲想要跑出去。但父亲已下令关门,连钥匙也没收了。
之后,张爱玲就被软禁在楼下一间空房间里,几乎不能和任何人见面。不久后,她得了痢疾。
弟弟张子静晚年在文章里写:
张志沂的暴力、软禁和伤害, 杀死了张爱玲心中的父亲。
03
本是世上最亲的两个人,却都在否定她,冷落她,遗弃她。
在这样的背景下,她感受不到爱,成了精神上的弃儿。
那一件件事,化成了她生命里的严重创伤,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和防御心理,成长为了一个终生冷漠的女子。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在五岁前就已基本塑造成形。不止人格,情感基础也是如此。很多人会在无意识中将爱情当做治疗来修正自己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选择恋人,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自己治好。
张爱玲的爱情,体现着她的内心深处对父爱的渴望。
胡兰成比张爱玲年长14岁,有着她父亲般的儒家学风,和她父亲一样风流成性,在最后也遗弃了张爱玲。
后来,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在年龄上,张爱玲与赖雅的女儿相当,完全可以当他的另一个女儿。
张爱玲这样说自己的婚恋观:
我觉得,她想找的,不是男人,是父亲。
04
日常生活里,张爱玲离群索居,不喜欢也不善于与人交往。
在《天才梦》里,她写道:“ 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
平时,若有人来贸然打扰,她会从门缝里塞出写着“张爱玲小姐不在家”的纸条。
晚年,她独居洛杉矶,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很少和人来往,常常面壁而坐。
大概是因为年少时孤立无援的经历,她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选择了孤僻。
她才华横溢,但却因童年经历而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进而影响了性格甚至是人生。
1995年9月8日,一个中秋节。张爱玲在清冷的月光中,于洛杉矶的公寓里寂寞离世。
7天以后,她才被人发现。最终,骨灰被撒入大海。
孤独地活,孤独地走。
这就是张爱玲的一生。
现在的我们,只能从文字里去品味她的苍凉了。
愿她的来世,不再那么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