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题材上就很主旋律的影片,所以由斯皮尔伯格这一美国主旋律旗手执导,真心毫无违和感。正因为由他执导,此片也注定了比不上叱叱在我国屏幕上的抗日神剧:缺少直奔主题的急切,也没有脑残对手的盲目。不够直接,不够夸张,在他的电影世界里,敌人从来不是,胜利也永远赢得艰难。最重要的,每部影片都以绝对正能量的方式传播资本主义价值观,即便在看之前默念三遍,“警惕资本主义洗脑“,还是会为影片动容,并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相信“斯皮尔伯格出品,必属精品”。更可况这次依然有“汤姆.汉克斯“,以及科恩兄弟。
汉克斯是位演技从未失手的大叔,而科恩兄弟的冷峻风格也将这个原本可以光怪陆离的故事塑造得亦如故事本身般----凝重。这时一定有人说我是瞎扯蛋,你这不是说他们啥都没干,照本宣科吗?作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编剧和导演在不过分浮夸的情况下,力求最大限度将观众带入时代背景里的压抑,人物本身也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困中求生,并且,还要让我们觉得深受触动而不是乏味冗长如报告文学,也并非匪夷所思如邻居大妈的小道消息,是不容易的,再次提醒大家想想我们的抗日神剧。 说了半天,回到故事。一个冷战时美苏交换间谍的故事,斯彼尔伯格在过程中一定是会很露痕迹地臭苏联,臭中情局,臭年轻人。因为他是主旋里导演,他要刺激大家往年走,他有“匹夫有责”强迫症。 这个事咱们也干,但咱们的臭法是把敌人塑造得很蠢。然后咱们还被蠢货殖民了那么多年。看看人家怎么干的。人家也用对比。但是人家的对比转换堪称行云流水。让我们看看几个代表场景:法庭上,美国有开明的氛围让自由律师没有迷失在集体仇恨中;那边厢,苏联法庭上俨然黑压压枝头上湿漉漉的花瓣,沉重的集体主义为裁判间谍叫好。监狱里,美国人虽然从上到下对阿贝尔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但还是没有用刑,各种温柔叫醒服务;那边厢,疲劳战术已经轰炸好几轮了,各种不让睡,各种泼水,各种居住环境惨不忍睹。……总之,一副“对比这么明显你还不赶紧膜拜资本主义优越性吗”的自得已经呼之欲出了。这种技术上的别具匠心建议抗日神剧编剧导演集体学习。
该片根据美国律师詹姆斯·多诺万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1960年美军侦察机执行秘密任务时被苏军击落,多诺万律师为了营救飞行员而卷入了冷战风暴的中心的故事。
2016年,马克·里朗斯凭借该片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间谍之桥》写两个敌对阵营男人之间不可能的友谊,作品中缓缓升起的是一种超越的精神,它拂去了政治环境和历史事件落在美好人性之上的尘埃,超越冷战思维,它让人性中的那种“善之中心”闪现。影片超越性的情感和道理,写出了主人公对规则的勇敢捍卫,写出了对敌国战士忠诚品质的尊敬。
《间谍之桥》的故事发生在冷战期间,一位美国公民实现了东西方之间的一次俘虏交换。然而在怀旧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个时代的全球政治冲突要比现今激烈得多。
年轻观众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非常过时,这么想是没错的。斯皮尔伯格承认自己是有意要使这部片子呈现出一种复古感,胶片拍摄的方式将谈判惊悚片和向1940年代黑色电影致敬的表现主义风格很好地结合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