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sǔn mǎo。
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中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相关字义:
一、榫:sǔn,制木竹等器物时,为使两块材料接合所特制的凸凹部分。凸出的叫榫头,凹下的叫榫眼。
二、卯:mǎo
1、地支的第四位。
2、卯时,旧式记时法,相当于五点到七点。
3、木器部件接连的地方。凸起的部分叫榫(sǔn)头;插入榫头的凹入部分叫卯眼。
榫头和卯眼。亦特指榫头。 明 周圻 《名义考·地部·榫卯》 :“枘凿者榫卯也……今俗犹云公母榫。” 赵树理 《 传家宝 》 一:“﹝黑箱子﹞榫卯完全坏了,角角落落都钻上 窟窿 用麻绳穿着。”
词语分解
榫的解释 榫 ǔ 器物两部分 利用 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榫子。榫卯。 部首 :木; 卯的解释 卯 ǎ 地支的第四位,属兔。 用于 记时:卯时(早晨五点至七点)。卯正(早晨六点)。点卯。画卯。 器物接榫的地方凹入的部分:卯眼。卯榫。 期限:比卯( 中国 清代催征钱粮,分期追比)。 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