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德国电影《气球》:一个硬核追求自由的传奇故事
近期,我被德国电影《气球》深深吸引,这部作品以其简单却又震撼的故事,重新定义了我对冷战时期德国电影的理解。它以一个热气球逃离东德的平凡事件,呈现了德国人对自由的无比执着和工程技术的硬核力量,堪称一部历史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佳作。
《气球》并非孤立的历史叙述,而是东西德冷战时期德国电影创作的一股重要潮流,如同韩国的南北题材电影一样,德国也通过这种方式,深入探讨国家分裂与人性的冲突。《窃听风暴》和《再见列宁》等影片都是其中的典范,而《气球》则以其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屈与勇气。
导演米夏埃尔·赫尔比希对这个故事的热爱始于年少,11岁时的新闻报道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2018年将这个童年梦想变为现实,历经迪士尼的版权争夺,最终完成了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诠释。电影以极简主义的叙事手法,直接而有力地讲述了一个逃亡家庭的冒险历程,节奏紧凑,情节扣人心弦。
影片背景设在1979年,冷战的高峰,东德人民在高压政治下寻求自由,柏林墙成为一道无法逾越的象征。彼得和冈特两户人家的热气球之旅,不仅是对物理障碍的挑战,更是对心灵自由的追求。电影通过这两个家庭的挣扎与胜利,展现了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无情,揭示了权力对个体自由的无情剥夺。
看过《气球》的人,无不为人类对自由的渴望所震撼。即使柏林墙已经倒塌,但世界上的“无形柏林墙”依然存在,提醒我们,追求自由是永恒的主题。这部电影是对冷战历史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个体抵抗命运的有力赞歌。
总结来说,《气球》是一部以工程技术力量诠释自由精神的电影,它既是对历史的忠实再现,又是对人性光辉的热烈歌颂,无论对于德国电影还是世界电影史,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题图:《气球》剧照
藏族电影《气球》由万玛才旦导演。
《气球》以上世纪90年代的藏区为背景,讲述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该片未上映时,便获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最佳影片提名,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提名,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之最受欢迎影片提名及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影片奖)。电影上映后,它拿下了豆瓣7.9的高分,引发观众的思考和热议。
近年来,随着藏语电影相继上映,“藏地新浪潮”在文艺片的环境中异军突起,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族导演,开始被越来越多观众看到。
有影评人曾评价,《气球》是万玛才旦迄今拍摄的最好看的影片。相较于大量文艺作品的晦涩难懂,《气球》通俗流畅的叙事,即便是非文艺片爱好者,也不会难以理解故事内容。
万玛才旦
作为一位风格独树一帜的导演,万玛才旦在文艺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藏族身份,为他的作品增加了神秘感。他始终关心着传统信仰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关乎着人性之美。万玛才旦作品通常故事简单,却立意深刻,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把人摆在第一位。
个人经历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1991年,万玛才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撰写小说《诱惑》,获得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届文学作品创作评奖二等奖。
1999年,撰写小说《岗》,获得第5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2002年,编导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第4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
2004年,编导35mm彩色短片《草原》,该片获得第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短片奖。2005年,自编自导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2008年,拍摄纪录片《巴颜喀拉的雪》。
2011年,执导剧情片《老狗》,该片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2014年,执导剧情片《五彩神箭》,该片为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016年,监制剧情片《清水里的刀子》。2018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2020年9月“2020南方文学盛典”颁出,万玛才旦摘得“年度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