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很多小孩子都期待的一个节日,毕竟春节可以收到不少压岁钱,如果你第一次给小孩压岁钱,却不知道给多少,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那么,现在给小孩压岁钱多少为合适?一起来看看吧!
1、现在给小孩压岁钱多少为合适
压岁钱一般都是小辈给晚辈拜年的时候给,不一定是大年当天,只要是过年以后来拜访就可以给,孩子开心,大人欣慰。一般小康家庭的话清扒给300——500之间就可以,这个是指长辈给晚辈的,要是自己给孩子的一般相对会少些100——200之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给少了答闷昌会造成误会,当然爷爷奶奶给多些,有的都1000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压岁钱只是一种寓意,多少都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2、压岁钱400好还是500好
500更好。
最好不要给成四百,你可以分开红包的个数就行,四的谐音很不好“死可能你理解为好事戓双的意思了,理解的意义是对的,但是你要给红包的时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祝福,所以你把四百块钱分开装就好点了。其实我们中国人的语言文字很丰富的,有时候真的不注意细节性的问题,就会造成不应有的误罩桥解,所以过年的时候我们去走亲戚,朋友,拜年,送红包。都是认真的想好了才放钱进红包。
3、压岁钱到底怎么给比较合适
压岁钱本身就是图个吉利,心意到了就好,多少没关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小小的压岁钱往往体现的是人情世故。攀比之风下,人们往往会对比自己压岁钱给了多少,别人给了多少。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经济条件差点100到500
经济条件好点500到1000
压岁钱是我国传统的年节物品,有多种称谓,如“押岁钱”、“守岁钱”、“代岁钱”、“带岁钱”、“谨纤耐岁岁钱”、“压胜钱”、“压祟钱”、“压腰钱”。除夕之夜,吃过年夜饭,长辈们便给晚辈们分赠钱币,也有等晚辈们睡下后放在床脚或枕边的,还有的是在守岁时晚辈给长辈叩头之后给的。过年给晚辈压岁钱,有化凶为吉、避邪镇恶的寓意。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也叫厌胜钱,或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的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而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元日。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至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意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广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们的护身符,保佑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压祥春睡钱传说,三十儿晚上,小孩子们都能够得到压岁钱。这压岁钱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虽然不再发烧,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因此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避“祟”。半夜里,一阵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妖怪“祟”来了,正要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迸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这件事传开来,铜钱放光,妖怪“祟”害怕。于是乎,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竖知,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