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信宜修筑尚文水库时出土的铜鼓,直径92厘米,高52厘米,鼓面中央饰有8芒太阳纹,中心圆饼状,饰有7组三线弦纹,边缘有檐边。此鼓现收藏在高州市博物馆。
1965年7月,新堡横源小学建校期间,出土的汉代铜鼓,直径106厘米,高61.5厘米,其器型硕大,边缘下折,四蛙环绕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和辐射状纹饰。这面铜鼓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1974年出土的东镇横岗铜鼓,直径90.7厘米,高51.5厘米,同样为汉代铜鼓,纹饰精细,边缘下折,鼓身分胸、腰、足三部分。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1975年发现的竹山樟坡铜鼓,直径72.2厘米,尽管鼓脚残损,但纹饰依旧精美。此鼓同样藏于信宜市博物馆。
1980年出土的信宜旺沙铜鼓,直径92.2厘米,高54.7厘米,其花纹细致,纹饰丰富。此鼓现收藏在信宜市博物馆。
1980年4月,丁堡出土的铜鼓重75公斤,直径94厘米,高56厘米,属汉代铜鼓,具有显著的历史价值。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1988年竹山较剪塘铜鼓,直径95厘米,高57厘米,纹饰精美,鼓身分段,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1992年尚文水库蛇冲岗出土的铜鼓,直径102厘米,高59.3厘米,经鉴定为晋代铜豉,有显著的艺术价值。此鼓藏于信宜市博物馆,鼓旁还有独特的耳饰设计。
1993年在水口镇出土的铜鼓,直径113厘米,高度64厘米,是当地发现的最大铜鼓,初步鉴定为汉代铜鼓,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研价值,现藏信宜市博物馆。
此外,高坡镇自1957年至2000年间,出土了3面铜鼓,其中一面汉代铜鼓藏于信宜市博物馆,其余两面分别收藏在广东省和湛江市博物馆。
铜鼓县,位于赣西北的边陲地带,位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与宜丰县、万载县、湖南省浏阳市和平江县相邻,北与修水县接壤。其地形特征为西宽东窄,形似三角,境内山川秀美,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因城东有一块巨石酷似铜鼓而得名。
铜鼓县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70%,客家民风民俗独特。2012年,铜鼓县荣获“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称号,这是继“中国长寿之乡”后,铜鼓县获得的又一张国家名片,它也是江西首个“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和全国15个“中国野生植物之乡”之一,彰显了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
铜鼓县总面积约为1547.7平方公里(也有说法为1548平方公里),其中87%为山地,13%为丘陵和盆地,有20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山区县。人口密度低,为88人/平方千米,县府设在永宁镇,下辖6个镇3个乡和4个国有林场,共10个居委会和102个行政村。
人口以客家人为主,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通用铜鼓片客家方言。在外的铜鼓籍贯人口约6万,占户籍人口的44.1%,主要聚居于广东东莞、深圳,福建厦门、福州,浙江金华、温州,上海,北京等地。海外的铜鼓籍贯人口大约有4800人,占户籍人口的0.3%,集中在伊拉克、美国和英国等地。
铜鼓县地理上山峦重叠,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七星岭海拔1688米,最低点金鸡桥海拔155米。定江河和金沙河两大水系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年降水量丰富,平均气温16.2℃。铜鼓县矿产丰富,包括金、锡、钨、锰等,且拥有瓷土和花岗岩等资源。作为南方重点林业县,松、杉、毛竹等是主要树种。当地的特产如净水笋罐头、利便明笋和宁红茶等备受青睐。
铜鼓县交通便利,省道S319(上高-浏阳)和S241(铜鼓-修水)公路贯穿县境,昌铜高速和大广线武吉高速也穿越县内,便于前往广州深圳等地区,同时,通往宜春市可利用浙赣铁路,与南昌和长沙的京广、京九铁路相连。距离湖南黄花机场约169公里,未来还有规划中的九江至长沙和湖北咸宁至江西吉安的铁路线路,以及革命旧址和风景区等旅游资源丰富。
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市下辖县,位于东径114°05′-114°44′,北纬28°32′-28°50′。东与奉新县毗邻,南与宜丰县、万载县交壤,西与湖南省平江县、浏阳市接壤,北与修水县相连。总面积1547.7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11年末)。全县人口70%为客家人,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通行铜鼓片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