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很久之前有一部法国微电影叫《调音师》。这个印度电影是基于之前内个法国电影的基础上的扩充,所以在国内叫《调音师》,这个电影还叫看不见的旋律。
调音师,可以将声音调为预期的效果。电影名称也是在影射剧情,故事从主人工口中说出来,是为了达到主人工预期的效果,修饰了什么,隐瞒了什么,欺骗了什么,这就看观众如何理解了。看这个电影过程中,发现很多破绽,比如说满配警长杀不死瞎子男主,胖子医生最后被女主反杀,出了电影院急忙和老婆吐槽。但是细想剧情过后,精妙之处便有所感悟。
相关资料
在这种剧情下,展露出来的破绽是导演故意的,观众怀疑剧情的同时,也在怀疑叙说故事的男主,也延伸到,思考男主口中的真相是怎么才是最合理的(哪里开始撒谎)。
本人偏向于相信男主勾搭女主,为了金钱杀死老明星和邻居,并编造出警长和医、彩票姐弟等角色剧情,故事全程就是男主在欧洲和女二碰面,并意图圆谎遮掩在印度犯下的罪行。有兴趣可以试试我这个角度。
《调音师》是一部短短不到14分钟的法国短片,由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执导,电影内容短小精悍,十分抓人眼球,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精彩。讲述的是一个失意钢琴家,为了生存装成盲人为客户调琴,并以此获得了盲人才拥有的特权,而最终他也正因此而陷入死亡困境的故事。
电影作为动态的再现艺术,以银幕形象广泛地反映生活,吸引观众,是具有广泛性、大众性的艺术。而我本次将从电影留白的角度来评析这部影片,这是这部影片最具迷人性的亮点之一。
显然,短片中通过大量的留白元素勾连起整个短片的框架,无论是画面留白还是剧情留白都十分成功地达到了吸引读者的目的。在视观感受上,浪漫的场景和精致的画面美就让我产生了舒适感和强烈的代入感。首先是短片中的片头部分,当影片开始时,伴随着镜头画面的切换,我们可以看到不断被按响的琴键、主人公的自白、沙发上的老头、主人公身后的黑影、镜子倒像里的钉枪。这一切镜头的画面,是以调音师视角和全知视角进行的。
在情节铺设的悬置上,在《调音师》的男主人公身上,则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留白的元素。整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该电影的结局究竟是调音师倒在枪下还是关门走人。而这两种结局的答案都决定于影片开头黑幕后的一声砰。
作品开头使用了倒序手法,将作品的结局首先展示给观众,多个特写镜头配以琴声和独白,以全黑的背景配以类似钉枪发射的音效作为画面的结尾更是巧妙的把悬疑保留到了最后。该电影主题设计的精华在于一个开放式结局。妙在开头和结尾是个环,砰地一声可以是枪声也可以是关门声,可以理解成调音师成功脱险,也可以是死于妇人的枪下,引起观众无限想象,至今主人公的生与死的结局仍被人们广泛的猜测和讨论。
在画面布景的藏镜上,《调音师》设计巧妙,适量的留白更能发散观众的想象。作品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留下想念空间。在这巧妙的小短片里,导演奥利维耶通过大量的画面留白营造出了多个细节,设置出一个悬疑故事,偷窥癖、暴露狂、审判者男主人公在演奏失利后在家中有一个侧躺的画面,近景是鱼缸和一堆药,主人公面无表情侧躺在床上,眼睛与凸面的鱼缸相互重合。
卧室内女友在收拾行李离他而去。这个画面中,鱼缸摆在了男主的面前,遮住了男主的半张脸,在水的折射下男主的面部畸形扭曲,而此刻鲜红的鱼在鱼缸中游动。而在杀人犯家中,主角被妇人用钉枪顶着后颈。镜头巧妙地转向镜子,利用镜子的反射,将主角、妇人以及尸体在镜中呈现给观众。
正如卢卡契《叙述与描写》文中所说:事物只有通过他们对于人的命运关系,才能获得诗的生命。《调音师》中的每个画面的生成有具有十分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导演通过大量的画面留白与剧情留白将审美意象的艺术载体特定化,产生的联想使出现在画面中的每一个具体物象都有了出现的不可缺的意义,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领悟。看完这部影片,我内心震撼而忘怀其中,思考人物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