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的人生和向上的人生
向下的人生和向上的人生
这是我认识的两个男孩子的故事——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男孩子,未来还有多种可能性,现在他们都是30 的老男人,人生的前半段已经基本定型。这样的故事太多、太普通,也太容易被忽略。写下他们的成长,主要是用来自勉当前的我,因为我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
之所以选择男性来做参照,是因为男性不能像女性那样能退回家庭、相夫教子(我本人是femini *** 的,这里绝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只是客观事实如此),所以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人是失败还是成功。
第一个故事:
昨天满嘴塞着晚饭的时候,突然手机响了。打电话来的是一个多年不见的熟人。
这是我的一个校友同乡。出身于一个 *** 家庭,家族中的长辈对比较优秀的男孩看得非常重,对他寄予了非常深切的厚望,希望他能够在仕途和钱途上熠熠生辉,光宗耀祖。他考上硕士之后,人生理想也变得很混乱。一会儿想当“著名学者”,一会儿想当“政要人士”,一会儿又想当“房地产商人”。其实,与其说这是“理想”,不如说是对名誉、权力和金钱的欲望。这些宏大的“人生目标”,把他已经压了个半垮。
他是学考古的硕士,但宿舍的桌子上除了放着《老子》之外见不到一本专业书籍。
研三时别人都在找工作或者考博,但这货却几乎不去教室,也不去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宿舍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
在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他离校出走了,跟周围的人招呼也没打一声。——离校出走,什么概念??据他同专业的人说,他毕业论文写不出来,被导师骂,然后他就卷铺盖走人了。
作为一个真心为他着想的朋友,我好不容易才打通了他的手机,发现他已经跑到了南方的一个寺院里住了下来。我建议他赶紧回来,延期毕业都没关系,拿到学位再出去闯荡。
但是他似乎很淡定,说他看不上这学位,这限制了他的人生创造力。他要去寻找他自己的“事业”和"方向"。
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没话可说了。学位学历不见得一定对应着一个人的能力,但这里关键不是学位怎样,而是他虚妄之下的软弱。
在寺院待了半年多之后,他又跑到了更南方的一个 *** 寺,在 *** 寺办的 *** 女中里教语文和历史。平时也会在当地的图书馆读宗教、民俗、教育类的书籍。还曾经让我帮他列过一个文学类的书单。我以为宗教的熏陶、 *** 寺的戒律、边地民风的淳朴,以及有书可读的环境,已经让他的精神境界变得从容一些、也更踏实一些了。我以为他从此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下去。
结果大概一两年之后,他给我写邮件说,他以为自己“韬光养晦”够久了,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还是那种熟悉的妄自尊大的口气。
我心想,坏了。
果不其然。昨天打电话来,正是他说要跟着一个建筑队去搞设计,做cad制图。
cad,这个跟他之前的考古专业、以及后来读的宗教、民俗、教育,都没有一点关系。我问他学了多久,他说“边做边学”,他的潜台词,应该就是没怎么学。
我问,那你还回 *** 寺吗?他说:这辈子都不会回去了,不喜欢那个地方。
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说:这次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超过三十岁的人,时间和精力都已经没有太多试错的余地了。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年轻人。我亲眼看着他最好的年华,在他缺乏清晰的理想、又缺乏自律和定力的惨淡经营下,坍塌成一堆齑粉。我看到了什么是没有担当的人生。
第一个故事:
要讲到的第二个人,是我本科时的一个学长。毕业之后回了老家的地级市,在一个四流高校做行政工作,跟专业毫无直接关系,一直到现在。
他出身于一个看似条件不错的家庭,然而他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充裕,家教环境却无比糟糕,在亲情上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错乱和缺失,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具体不详述了,经历过他那种童年生活的人,如果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那简直是奇迹了。
然而学长就是这样一个奇迹。不但精神健全,人格完善,而且成为了一个诗人,不夸张地说,有天才般的光芒。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当然,我更倾向于认为,文学和诗歌拯救并升华了他原本十分苦难的精神创伤。
他在一个民间诗歌小圈子里很有名。同时这个小圈子由他本人一手打造。他在学校时就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经常组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写作交流。诗歌圈是一个很边缘化、但是又很自得其乐的特殊场域(当然实际的生态状况也很复杂,背后往往纠缠着各地文联、作协、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宣传部门、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之类)。出了那个圈子,是没人认识他的。但这不妨碍他乐此不疲地经营自己的那个小圈子,做得风生水起。
学长的另外一个事业是组织学生剧社。除了能接触到更多年轻漂亮、有灵气的女孩子之外,他更重要的目的,还是离不开“艺术理想”。他排演过很多先锋戏剧,在当地的商业场所尝试上演过,票房不用说了,肯定是很惨淡。但为了学习观摩,他还是会一次次驱车到200公里外的省城去看那里巡回演出的话剧,再连夜赶回他所在的小城市。
(相比之下,我感到非常惭愧。我住的地方,离保利剧院和首都剧场都可以骑15分钟自行车抵达。但我一年看一次话剧就就算不错了。)
学长还利用业余时间拍了家乡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纪录片。但据说由于涉及敏感问题而不能在电视台播放,只能作为独立纪录片存在于网络上,但这不妨碍他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和重视。
我一直替学长的才华和抱负而深感惋惜。如果能像我辈这样花一点工夫考研考博,从而有机会更深地接触一些“高端”的”文化人”,那么以他的优秀(而不是学历学位这些东西),在京城小小聚敛一把人脉、找个更高的平台待着,从而享受到更多他喜欢的文化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他在创作上的优长,大概不成任何问题。(励志故事 ?梦想)
但直到有一次,我从学长的博客上看到了他和诗友聚会的照片:是在一个农民诗友的家里。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诗人(确切地说是两个农妇),笑容却像小女孩般无比纯真灿烂,没有受到"知识"、"学问"的污染,有藏不住的满足和幸福感,背景是起伏的群山,面前一口大黑锅,锅里是野菜馅儿的饺子,野菜是他们一行人刚上山采下来的。——我看清楚了自己的“志向”之于学长的“诗生活”来说,是怎样的鸱之于�g雏。
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这是听起来简单但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文化”往往一层层覆盖在了我们的精神之上,形成了厚重的“人格面具”。这些民间诗人的生活绝不轻松自在,但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生命没有被消耗和稀释,反而增加了密度和容量。那绝非虚幻的繁华所掏空的灵魂所可比拟。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点像《立春》所描述的那样,但精神状态远比《立春》中热情饱满。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年轻人的故事。当有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活泼地、也是深刻地植根于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那么无论周围的土壤再怎么瘠薄,生命本身都显现出一种挺拔向上的姿态。这种人生才是真正值得羡慕和尊重的。它并不靠怎样恢弘的外部目标,而是靠充盈、内敛的张力,人生有着这样的底子,才不会被轻易压垮。
lz吐槽:
1、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说两句话,一、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二、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妈妈没什么高深玄幻的思考,就是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态度。所以其实“真理”都很朴素。
2、曾经看到一个 *** 说过:你们 *** 出家信佛,大多是因为在世上受了打击、不如意、感觉痛苦,才想到逃避遁世,我们 *** 信佛都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属于佛的。
四周没路时,向上生长
梦想,让你拥有向上的无限可能
无论如何,请保持冷静的头脑及向上的梦想
人生
什么是自由女性主义 (Liberal Femini *** )?
我知... 什么是女性主义 认同女受到因其性别而面对压迫
同意妇女有其独特需要 同意通过行动谋求社会的改变去达到改善妇女处境 女性主义理论涉及的问题层面很广,可以分成四大类: 1、解释性的:妇女为什么长久以来受到压迫? 2、价值性的:依据什么基本价值我们认为这种压迫是不对的? 3、诊断性的:在不同的文化、社会现实中,对妇女压迫的形式、严重性如何? 4、策略性的:针对这样的现况,如何寻求解放途径? 各个流派有它偏重、专长的问题:社会主义/马克主义和精神分析偏重解释的工作,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着眼于价值的阐明,后殖民则偏重第三世界现实的诊断,而几乎所有理论都有策略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它们之间也有真正实质的辩论,如:自由主义和基进主义对色情法的争执。 哈定(Sandra Harding)觉得女性主义立场论的扩充,就必须批判欧洲中心论,并仔细地从各种「后殖民」的可能立场中,或从「多元文化」的各种内容中(如中国古代、 *** 古代、印度古代等的另类自然知识系统),学习、对话、与丰富女性主义的科学研究。当科学与科学的人文研究,充满著更多的「立场」、更多元的各种「在地知识系统」,那么整体而言,这个更丰富的视野与多元观点,就是更好的,甚至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strong objectivity」。哈定一方面要避免因「多元文化」所可能引发的「相对论」问题,另方面则强调具有各种立场的整体丰富性,会更客观。 所有这些,当然是有政治意涵的。哈定认为,无论是以「去殖民」为依归的后殖民立场、或是女性主义立场,都不是天生的、或社会上早已存在的角色,它们都是需要承诺、需要政治斗争与理想去完成与肯定的立场。就像没有天生的「黑人 black 」,而需要承诺、斗争与理想去肯定这种身份认同(Narayan & Harding
2000 )。 梁丽清(1999)总结女性主性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对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女性主义者批评部份妇女服务的社工为强化妇女传统的家庭角色
无助于妇女摆脱生活的压迫 以「性别分工」(gender division of labour)为核心概念分析社会福利政策
着重妇女「生育」(reproduction)及「社会关系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所带来的后果。 传统上
「男主外、女主内」:男性的角色分配在公众的领域
而女性的角色被划分在「私人」(private)的领域—主要是家庭。因此
男性在社会上担任领导的位置
在家庭则扮演经济支柱
女性只能够在劳工市场上担任二线劳工,但在家中被视为主要照顾者及经济依赖者,照顾家中的依赖者认为是「天职」,这种性别分工的安排在传统下被认为「合理」和「自然」的。 性别分工是建基于「男权制度」(patriarchy)[有人译作父权制度/社会]和「母职」(motherhood)两种概念.。「男权制度」很富争论
亦有不同的理解
简单来说是指一套「男强女弱」的观念和制度被男性利用来支配女性
使女性处于从属的位置
即「男尊女卑」的情况。 「母职」是指女性负起生育及育儿的责任
是女性天生的任务。担任照顾者的角色是一种「自然」的分工。同时妇女亦透过照顾者的角色去满足其女性及作为母亲的欲望。妇女成长的过程塑造为照顾者的角色。 女性主义者质疑将生育及育儿的责任混为一谈。育儿的工作不一定是妇女的
应该是父母双方面的责任。照顾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感情投注
无须付出物质的代价。而事实照顾工作要大量的时间、体力和精神负担
须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去支持这项投资 现时福利政策包括托儿服务
社区照顾等反映 *** 对妇女的角色没有充份的反省
反而不断强化这种性别分工的意识。现行政策漠视妇女成为家中照顾者带来的恶果:妇女不能外出工作
肩负无偿劳动的家庭责任。但政策制定者往往视「照顾者」的角色是合理的安排
因此对家庭的支援裹足不前
反而把照顾老弱的责任
进一步推卸在妇女身上
局限了妇女生活的自由选择权利。 家庭责任令妇女成为经济依赖者。这种依赖关系
将妇女放置在从属于家庭的地位上。妇女在婚姻关系上并不享有与男性相等的权力关系
影响妇女在资源运用的权力。例如在申请公屋及综援时
已婚妇都不能用申请人的身份享有福利。这一方面强化妇女经济依赖者的角色忽略妇女在经济上的困境
不少研究指出妇女占贫穷人口中的大多数。 当妇女婚姻出现问题时
丧失了固有的经济能力及社会地位。一旦分居、离婚或丧偶
女性的依赖关系从依赖男性转移到依赖 *** 。单亲母亲仍被视为家中的照顾者,社会福利政策只着眼于协助这些母亲如何做好母亲的本份,忽略如何帮助母亲就业,使能够经济上,无须依赖 *** 。这些措施包括幼儿服务或津贴,就业训练及协助就业措施及就业保障。这依赖关系更延伸至年长的妇女,年老妇女因长期作为经济依赖者的角色,她们在年长时更须依赖 *** 的援助,在低水平的生活质素下过活。 妇女在传统的性别分工的社会安排后,令她们参与公众事务上障碍重重,造成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上均与男性有明显的差距。 女性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看法 (黄洪): 女性主义者并不是要成为女强人
并不是要简单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身份倒转过来
建立一个「女尊男卑」压迫的社会。女性主义对新社会的看法是要建立一个没有剥削
没有层份
而人与自然
男与女
社会不同部分及阶级互相倚存的社会
前提是重新对自己的身体及生活获得「自主性」
反对没有极根增长的观念
接受人类宇宙是有限
我们的身体是有限
地球亦是有限。而人类的工作及追求不是对财富与商品永不完结的扩张
而是追求人类快乐及生命自身的创造。
参考: web.swk.cu.edu/~hwong/Teaching/Movies/Lecture2_the_Big_City.doc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孕妇留职(maternity leave)、薪资平等、投票权、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家务分配、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之上。 现代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但并非完全地出自于西方的中产阶级学术界。不过,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草根运动。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请见女性割礼)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glass ceiling)。而如 *** 、 *** 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编辑] 历史起源 主文章:女性主义历史 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性主义的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如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Mary Wollstonecraft)所著的《女权的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是19世纪之前少数几篇可以称得上是女性主义的著作之一。渥氏将女性比喻为高贵、社会菁英、娇生惯养、脆弱以及有知识与道德怠惰的危险,她相信男性和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都有责任,并且认为女性拥有比男性多上很多的权力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更早以前就不存在着其他关于两性平等的著作。比如说,神秘哲学家安里西·哥内留斯·阿格里帕(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在1529年所著的《关于女性之高贵卓越的演说》(The Declamation on the Nobility and Preeminence of the Female Sex)。 女性主义在19世纪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请见父权条目)。女性主义运动根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尤其是19世纪的改革运动中。组织性运动的时间是起于1848年在纽约州色内加瀑布市(Seneca Falls
New York)召开的第一次女权大会。 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t)是妇女参政权运动的奠基者之一,她试图揭露英国社会制度里的性别歧视,并且成立了妇女社会政治联盟(The 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在许多成员微罪遭捕,然后因为《猫捉老鼠法案》(The Cat and Mouse Act)而重复进出监牢数次后,她们被激起进行绝食 *** 。其结果的强制喂食让这些成员病得很严重,使得当时法律体制的残暴受到社会关注,也因此助长了她们的目的。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性主义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也有所谓的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这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现代女性主义有个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1935年)一书。她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女性主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所就读的大学。在米德的书中报告说,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拥有支配地位,却没有造成任何问题。这本书使得艾布札格那个时代的知识份子相信,欧洲对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y)与女性气质(femininity)的观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并非无可抹灭的天性。 [编辑] 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这个词会让人觉得这是单独的一个意识形态,然而事实上女性主义存在有许多流派。由于历史背景、某些国家里面女性的法律地位、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女性主义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了不同的路线。因此也就存在着各种的女性主义。 其中一个流派是激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 *** ),认为父权是造成社会最严重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个流派的女性主义在第二波女性主义很受欢迎,尽管在今日已经没有那么突出。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将「女性主义」这个词完全等同于激进女性主义所提出的观点。有些人觉得传统激进女性主义思想中将男性压迫女性视为优先的考量,以及认为有一个普世的「女性」概念,太过于全面化了,而且其他国家的女性与西方国家女性感受到的「女性」经验绝对不会是一样的。西方国家女性可能会觉得性别压迫是她们所面对的压迫根源,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可能会发现她们受到的压迫是来自于种族或经济地位,而不是她们的女性地位。 有些激进女性主义者提倡分离主义 (separatist femini *** ),也就是将社会与文化中的男性与女性完全隔离开来,但也有些人质疑的不只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更质疑「男人」与「女人」的意义(请见酷儿理论)。有些人提出论点认为性别角色、性别认同与性倾向本身就是社会建构(请见父权规范 heteronormativity)。对这些女性主义者来说,女性主义是达成人类解放的根本手段(意即,解放女人也解放男人,以及从其他的社会问题一起解放)。 有些女性主义者则认为可能有些社会问题与父权无关,或者父权不是这些社会问题的优先考量(比如说,种族歧视或阶级划分);他们将女性主义视为解放运动的其中一种,与其他运动彼此影响。 [编辑] 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亚马逊女性主义(Amazon femini *** ) 文化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 *** ) 自由意志女性主义(libertarian femini *** )或个人女性主义(individualist femini *** ) 唯物女性主义(material femini *** ) 性别女性主义 法国女性主义 大众女性主义(pop femini *** ) 自由女性主义 马克思女性主义(Marxist femini *** ) 社会女性主义(socialist femini *** ) 基进女性主义(radical femini *** ) 性解放女性主义(sexually liberal femini *** 或sex-positive femini *** ) 心灵女性主义(spiritual femini *** ) 隔离女性主义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跨性别女性主义(trfemini *** ) 有些运动、研究方法或人也可以被形容为原型女性主义(proto-feminist)或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t) 网路女性主义(Cyberfemini *** ) 丝绒女性主义(fluffy femini *** ) [编辑] 与其他运动的关系 大部分的女性主义者在政治上采取整体观的行动路线,他们相信马丁·路德·金所说的:「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不公义都是对所有地方公义的威胁。(A threat to justice anywhere is a threat to justice everywhere.)」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通常都会去支持其他社会运动,比如公民权利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以及最近的父亲权利运动。同时,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如贝儿·胡克斯(bell hooks),批评女性主义运动为白人女性所把持。女性主义者所宣称的女性不利之处,通常都是西方社会中女性的处境,而和黑人女性生活较没有关系。这个观念正是后殖民女性主义的关键点。许多黑人女性主义者会比较喜欢使用女人主义(womani *** )这个名词来表示她们的观点。 然而,有时候女性主义者会对跨性别运动保持警戒距离,因为后者挑战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跨性者与性别认同为女性的变性者会被排除在某些「只限女性」的场合之外,并且会被某些女性主义者所排拒,因为她们认为一个生下来就是男性的人,不可能真正了解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这种观点被跨性者批评为跨性别恐惧症(trphobic),并且认为对性别多元者的歧视是另外一种面貌的异性恋主义和父权压迫。参见跨性别女性主义和性别研究。 [
参考: zh. *** /w/index?title=女權主義&variant=zh-
Liberal femini ***
also known as "main stream femini ***
" hopes to assert the equality of men and women through political and legal reform. It is an individualistic form of femini *** and theory
which focuses on women’s ability to show and maintain their equality through their own actions and choices. Liberal femini *** looks at the personal interactions of men and women as the starting ground from which to trform society into a more gender-equitable place. According to liberal feminists
all women are capable of asserting their ability to achieve equality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for change to happen without altering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Issues important to liberal feminists include reproductive and abortion rights
sexual haras *** ent
voting
education
"equal pay for equal work
" affordable childcare
affordable health care
and bringing to light the frequency of sexual and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Liberal feminists generally work for the eradication of institutional bia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better laws. In the United States
liberal feminists have historically worked for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or Constitutional Equity Amendment
in the hopes it will ensure that men and women are treated as equals under the democratic laws that also influence important spheres of women's lives
including reproduction
work and equal pay issues. Feminist writers associated with this tradition are amongst others Mary Wollstonecraft
John Stuart Mill; second-wave feminists Betty Friedan and Gloria Steinem; and Third Wave feminists
Rebecca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