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国和苏联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这种两极格局的形成,使得双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为冷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也是冷战发生的重要原因。美国主张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而苏联则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这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冲突和竞争。
原子弹的出现和使用进一步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展示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苏联随后也成功研制出原子弹,这使得双方都拥有了毁灭性的核力量。核威慑成为了冷战期间的一种重要策略,双方在核武器的发展和部署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综上所述,美苏冷战的发生背景是多维度的,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核武器技术的发展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冷战的爆发和持续。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和对抗,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从经济角度来分析冷战的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手段,试图扩大其在欧洲和亚洲的影响力,而苏联则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等机构,加强了对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这种经济扩张和竞争也是冷战发生和持续的重要推动力。
在文化领域,美苏之间的对立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双方在文化交流、教育、宣传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试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扩大各自的影响力。这种文化竞争不仅加剧了冷战的紧张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对立和竞争十分激烈,但双方也都保持着一定的克制和理性。通过外交谈判、军控协议等手段,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局势,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也体现了冷战期间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的特点。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个时候美国是执行叫做大规模核报复的战略,就是打算只要遭到攻击,就把核弹扔出去,把对手炸平。
美国在1946年前后核弹数量不多,还达不到用核弹给苏联犁一遍地的要求。
冷战开始以后,针对这个最大的对手苏联,当然是有这个核打击的计划在1946年6月份就制定出来了,代号“铁钳”。铁钳计划计划首先使用50颗原子弹,对于苏联的莫斯科、巴库、乌拉尔工业区在内的20个城市进行核打击,之后美军兵分三路从波兰、中东、巴尔干三个方向进攻苏联,最终目的就是颠覆苏联的政权。
不过,铁钳计划制定的时候,制定计划的人由于保密并不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少核弹,这个数字知道的人不多,后来根据杜鲁门确认,在1946年7月有9枚,到了1947年7月有13枚,这个时候美国生产原子弹的速度是每月1颗,要凑齐50颗核弹要5年,而苏联在1949年爆炸了自己的核弹,使铁钳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
到了柏林危机期间,美军的B36轰炸机已经是具备了进入苏联纵深进行轰炸的能力,而且到了1950年底,美国已经有了近400枚核弹,这个时候美国又制定了“敲诈”计划,这回的手笔大的多,用200枚核弹炸掉苏联的100多座城市。
而到了1948年的柏林危机期间,美国又制定了代号“烤肉机”的计划,计划使用核弹打击苏联,其中莫斯科挨8颗,列宁格勒挨7颗。不过随着柏林危机的结束,这个烤肉机也就没有执行。二战结束后,苏联开始研制了新的57毫米、100毫米和130毫米高射炮,射高可以达到1.158万米。估计到1950年底,苏联会拥有1-1.5万门高射炮,而德国在二战期间也不过1.2万门。同时分析苏联缴获了德军大量装备,判断有3500门88毫米高射炮、3500具“台风”防空火箭发射装置和8000门其他口径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