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但是孝恭仁皇后对待两兄弟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孝恭仁皇后独宠十四阿哥,对四阿哥严苛到了极点。看过《步步惊心》的人都知道,孝恭仁皇后对四阿哥说了很多过分的话,让人看了就很生气。
其实孝恭仁皇后生四阿哥的时候,身份地位并不是很高,而且孩子一出生之后就由皇后来抚养,母子相聚时间是很少的,哪里会有什么深厚的感情。但是十四阿哥就不同了,孝恭仁皇后生的时候,身份地位高了一大截。十四阿哥从小也是一直在孝恭仁皇后身边长大,所以母子之间的感情是很深厚的。
虽然四阿哥和十四阿哥是亲兄弟,但是两个人心并没有连在一起。历史上的九子夺嫡,十四阿哥一直和八爷党走得很近,在某些事情还和四阿哥对着干。后来八阿哥争夺太子之位失败之后,八爷党见风使舵转而支持了十四阿哥。因为在当时康熙帝病危的时候,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不是十四阿哥就是四阿哥。
孝恭仁皇后背后一直支持十四阿哥,从来没有在意过四阿哥,虽然同样是亲生儿子,但是母亲如此偏心,简直令人心寒。即使成功上位之后,母亲和弟弟仍然多次针对自己,责备自己夺走了皇位。
为什么孝恭仁皇后那么讨厌四阿哥呢,除了感情不深以外,就在康熙帝最后留下的话语当中,孝恭仁皇后觉得康熙帝是有意留给十四阿哥的,没想到为四阿哥所有,这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以至于最后去世的时候面对四阿哥的呼喊也不回应。
依稀记得,那天夜里,星光漫天,十三苦笑着和若曦说:“纵使我可以跳出樊笼,却有那自幼待我最好的兄弟。我不愿让他独自一人,面对风刀霜剑。他虽有额娘、同胞亲弟,但也和没有差不多。”
十三长叹一声,若曦早已泪流满面。
那个看似风光的老四,在登基之前,便早早坐稳了孤家寡人的人设。
正如十三所说,他的母亲德妃,只会偏爱小儿子;他的亲弟十四,是政敌最好的死党。老四一辈子的风雨,归根究底,离不开亲情的淡漠。
彼时,当德妃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时,早先被送给佟贵妃养的老四已经长成了十四五岁的大小伙子。一方面,她精力有限,把大部分的爱都给了幺儿;另一方面,她觉得已经长大成人的老四,需要的是坚强,而不是一腔温情。
德妃期待兄友弟恭的画面,却忘了自己从未给过老四母爱,也从未教过十四理解兄长。她从不知道,最后母子三人互相伤害的结局,其实是她一手造成的。
多少父母,曾像故事里的德妃,以为自己的小小偏心,只是人之常情;却没想到,正是这一次次不经意的举动,伤害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1、每个孩子的孤僻,都与亲情缺位有关
时年正值秀女大选,永和宫的东厢暖阁里,老四恭敬地坐在下首,等母亲德妃发话。母子俩的生疏,正如暖炕和椅子之间的距离一般,明明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老四受十三之托,为若曦选秀的事情而来,请求母亲能把若曦要到永和宫做宫女,避免成为父亲的嫔妃。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德妃半响不说话,只是默默地撇着茶杯中的浮沫,心里盘算着利益得失。
而十四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时,德妃立马喜笑颜开,招呼十四坐在跟前。同样是亲生儿子,老四永远不能像弟弟一样,坐在母亲身边的那个位置。
当德妃得知十四是同样的请求时,面儿上说两兄弟终于有了意见一致的时候,转头便向十四低语:“看你高兴的样子,你说好就好!”
老四落寞的神情一闪而过,一个呼吸便恢复镇定。这样的情景,又不是第一次经历,他却还像个孩子一样,总是为此伤神。
谁都能看得出来,德妃对幺儿偏心,却只有她自己看不透。
康熙病重时,德妃前去探望,三句离不开幺儿,提起十四,那是满心的骄傲。
此时的康熙,毛发皆白,心却如明镜一般敞亮。望着德妃聊起幺儿时喜上眉梢的样子,不禁长叹一声:
“依朕来看,你对四阿哥比较严厉。有时候朕怀疑,四阿哥沉默寡言的性格,就是因为你对他过分苛刻造成的。”
德妃的辩解十分无力,陪着笑解释道:“我只是希望,他给十四阿哥,做个好榜样。”
明明偏心十四,却还要装着一副有所考量的样子。在德妃眼里,大儿子是大人,小儿子是孩子,从小缺失温暖的老四,活该生来坚强。
在父母看来,家里面那个从小孤僻的孩子,性格生来如此,他们看不到他渴望父母亲昵的眼神,也不了解这份渴望会慢慢转化成抵触。
我们总以为,有时被忽视的伤害,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淡;直到长大以后,再次看到父母漠视,仍然会躲起来哭得像个孩子。
2、父母偏心的蝴蝶效应,是兄弟姐妹的漠视
《步步惊心》的番外里提到,雍正十三年的八月二十三日,老四驾崩,十四被囚禁十一年之久,终于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彼时,秋风疾疾,落叶纷纷,十四终日醉酒的身子,突然打了个寒颤,回忆一幕幕地涌至眼前:
“五岁那年,额娘喂我喝羊奶,四哥来给额娘请安,带了一份他写的字。
额娘刚想看,我却打翻了羊奶,额娘便再也顾不上四哥,一边顺手用纸去吸小桌子上的羊奶,一边柔声软语地哄我。
四哥沉默地坐着,轻轻地把被羊奶浸透的字稿收到了袖中。”
多年以来,十四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同父异母的兄弟,能够如此热络,却对一母同胞的亲哥,疏远得个陌生人。
如果德妃细细回忆过往,会不会想明白,其实是自己对老四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十四。
当年,老八被康熙责骂,十四冲上前极力维护老八,不想激怒了康熙,反被打了二十个板子。
十四趴在暖垫上,想着当时为自己求情的人里,有老五,有老九,唯独没有亲哥老四,一腔委屈登时发泄给了母亲德妃。
德妃心疼地望着幺儿,配合十四数落老四:“为了不让别人说闲话,就不顾你兄弟的死活了?”
老四的辩解,德妃一句都没听进去。她才不管求情会不会激化矛盾,也不管自己的话会不会伤害老四,只是担心大儿子会是否对小儿子构成威胁。
德妃就像许多父母一样,一方面期待受冷遇的那个孩子,能和其他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另一方面,自己却和其他孩子统一战线,而把那个孩子推得远远的。
孩子就是孩子,懵懵懂懂的认知,都是父母给的。当一个孩子在家里不受待见,受尽父母冷眼时,其他孩子们就会有样学样,要么自动远离,要么随心打骂。
成年后,回忆起往事来,我们很少对兄弟姐妹的行为有所记恨,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当年的漠视,来源于父母偏心的蝴蝶效应。
3、卑微的讨好,寄托着每个孩子最后的希望
德妃永远不会知道,老四每次见她时,心中除了忐忑,更多的是对母亲笑脸的渴望。
在老四印象里,母亲德妃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当然,仅是对他而言。他亲眼见过,母亲看见十四弟时眼神里的笑意,他亲眼见过,母亲聊起十四弟时的眉飞色舞。这些神态,母亲从未对他有过一次。
老四一直以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于是,想尽办法去讨好母亲。
德妃生辰,老四早早挑好一双白玉镯子送来;遇见德妃,老四巴巴地上前打千儿请安;册封太后,老四选了许多封号要礼部研究......
一次次希望,换来的只有一次次失望。
即便老四做了皇帝,德妃依然不喜欢他,多次当着众多宫人的面儿,奚落老四的皇位来路不正。
那一刻,老四才明白,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讨母亲欢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