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中期,伴随着《音乐之声》(1965)与《日瓦戈医生》(1965)等一批影片的出现,好莱坞电影工业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可惜好景不长,问题很快便出现了,成本昂贵的影片前途暗淡,因为过去购买这类影片的电视网已经不肯再花大价钱来购买此类影片了。美国电影业更是平均每年几乎损失十亿人次的票房(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家庭录像机普及之后更大的冲击),到1969年为止,好莱坞平均每年损失两亿美元以上。
好莱坞的制片商们努力寻找对策。其中的一个对策是生产面向年轻一代观众的“反文化”电影,或许最有影响与最普及的一部影片是丹尼斯"霍帕以低成本制作的《逍遥骑土》(1969)。然而,其他的一大批关于校园风潮与另类生活方式的影片,却并未吸引来更多的票房。真正帮助美国电影业复苏的,是由一批年轻导演执导的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影片,其中最成功的作品包括: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1972);威廉"弗兰德肯的《驱魔人》(1973);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1975)与《第三类接触》(1977);约翰"卡本特的《万圣节前夕》(1978);乔治"卢卡斯的《美国风情画》(1973)、《星球大战》(1977),以及《帝国反击战》(1980)。此外,还可以列举的有布莱安"德帕尔玛的《黑天使》(1976)和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等,也引来了评论界的赞誉。
这批导演和其他类似的导演们一道,被称之为“电影业的小伙子”,逐渐取代了原来各大公司的老一代导演。这批年轻导演大多数是从各种电影学院毕业的,倒如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以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他们不仅掌握了电影的制作技术,而且也学习了电影美学与电影史。同早期好莱坞导演不同,这批年轻导演对于电影史上的著名影片和著名导演了如指掌,甚至那些并未进过电影学院的人也都知识渊博,并且对经典好莱坞传统充满了敬仰之情。
如同以前法国“新浪潮”一样,这批为电影着迷到疯狂地步的年轻导演们生产了一批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影片。这批“电影业的小伙子”遵循传统电影类型片的样式,但又加入了许多个性化的风格。例如,《美国风情画》不仅是年轻人喜爱的音乐片,也是卢卡斯对于60年代加利福尼亚成长的反思。科波拉在他的影片《教父》中,把镜头深入到意大利血统的美国家庭里,将其内在的欢乐与悲哀交织在一起。编剧保罗"施拉德将他自己关于暴力与性的观察和思考融人到他所写的剧本《出租车司机》和《愤怒的公牛》,以及他自己执导的影片《硬核》(1979)之中。
由于电影已经成为这批年轻导演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因而许多新好莱坞影片均以旧好莱坞电影作为基础。德"帕尔玛的影片就有很多地方借鉴了希区柯克的影片,尤其是《第八部边缘》(1980)显然是《惊魂记》(1960)的翻版。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的《下一步是什么?》(1972)是一出狂热的喜剧,同霍华德"霍克斯的《养育婴儿》特别相似。卡本特的《进攻十三区》(1976)可以部分追溯到霍克斯的《布拉沃河》(1932),其中的主要演员约翰"韦恩也曾经在霍克斯的西部片中扮演角色。
与此同时,许多导演也赞赏欧洲电影的风格,例如马丁"斯科西斯就从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和英国导演麦克"鲍威尔那里吸取了许多视觉表现手法。有些导演则梦想借鉴欧洲模式来拍摄复杂的“艺术电影”。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或许是科波拉的《谈话》(1974),这个神秘的故事取材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1966),这部影片力图将现实与幻觉统一起来。罗伯特"阿尔特曼和伍迪"艾伦又是另外一种方式,他们在欧洲电影的“营养”下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例如,阿尔特曼的《三个女人》(1977)和伍迪"艾伦的《我心深处》(1978)就深受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影响。
阿尔特曼和伍迪"艾伦已经是属于较老的一代了,然而,这批“电影业的小伙子”中不断涌现出这一时代的成功导演。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成为最有实力的电影创作者,他们俩共同致力于印第安纳人"琼斯系列,并在好莱坞新的一代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科波拉未能保住他自己的制片公司,但他无疑仍然是最重要的一位导演。斯科西斯的声望与日俱增,到了80年代末期,他已经成为在世的美国电影艺术家中,被影评界最为看好的一位。
80年代这批新的天才艺术家们赢得了社会承认,创造出一种“新新好莱坞”。许多重大的冲击来自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但是,也有一批其他成功的导演似乎更为年轻: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I》(1984)和《终结者Ⅱ》(又译《魔鬼终结者Ⅱ》,1991)、蒂姆"伯顿的《蝙蝠侠》(1989)、罗伯特"泽梅基斯的《回到未来》(1985)、《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88)。1993和1994年,两部获得惊人成功的影片使得好莱坞起死回生,这就是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和泽梅基斯的《阿甘正传》。
主流商业电影的复苏,也有来自好莱坞之外的一批电影艺术家们的功劳,其中许多导演来自国外——英国的托利、雷德莱"斯柯特;澳大利亚的彼得"威尔、弗莱德"塞皮什;德国的沃尔夫岗"彼得森;荷兰的保尔"瓦尔哈温;芬兰的伦莱"哈林等人。80年代,更多的妇女电影艺术家们也成为了商业电影成功的佼佼者,诸如艾米"赫克琳、玛莎"柯尼兹和潘妮诺普"斯芬瑞斯等人。
有一批原本是独立制片的导演也改拍主流商业电影,利用媒体提供的经费,启用公众熟悉的影星。大卫"里奇就是从拍摄午夜电影《橡皮头》(1978)到相对经典的影片《蓝色天鹅绒》(1986),而加拿大裔的戴维"柯恩伯格擅长拍摄低成本的恐怖片或惊悚片,例如《颤抖》(1975)、《死亡地带》(1983)和《苍蝇》(1986)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新新好莱坞电影”也吸引了独立制片人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导演,王颖就是一位成功的亚洲裔美国导演,她的影片有《陈氏失踪》(1982)和《烟》(1995),斯帕克"李的《美梦成真》(1986)和《马尔科姆"艾克斯》(1992)代表了一批非洲裔美国导演,例如瑞金纳"哈德林的《家庭聚会》(1990)、约翰"赛因莱顿的《博伊兹及其一伙》(1991),以及马利奥"派柏的《新杰克城》(1991)。
当然,也有一批导演坚持走独立制片的道路,并且多多少少地同制片公司保持距离,处于边沿地位。在《L匕天堂还奇异》(1984)和《法律之下》(1986)中,杰米"贾穆什通过移动镜头寻找到叙事方式,来表现有怪癖的白领人士;艾莉森"安迪则对反叛的年轻妇女进行现代探索,或者是在小城镇如《煤气站寄宿处》(1992),或者是在大城市中心如《米维达"罗卡》(1994);而莱丝尼"哈瑞斯的《只是IRT L的另一个女孩》(1994),更像是将镜头对准了郊区的有色人种妇女问题。
从风格上讲,70年代和80年代并没有形成单独的电影流派,这批年轻导演大多数主要是延续和发展了经典美国电影的传统,诸如继承了剪辑的流畅、时间变化的清晰,以及情节结构的发展等。有些导演更是利用富有生命力的新的视觉表现技术,来丰富和强化了好莱坞讲述故事的传统策略。从影片《大白鲨》开始,斯皮尔伯格就有效地利用了自《公民凯恩》延续下来的深焦距传统。卢卡斯在影片《星球大战》的摄制中,发展了电影微型摄影的运动控制技术,他的电影企业“电光幻影制作室”也成为新的特技效果的领头羊。由于有“电光幻影制作室”(1LM)的加盟,泽梅基斯在影片《阿甘正传》中使用数字技术来制作形象,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也率先运用数字技术来改善声音技术并创造高质量的画面。
由于一些新的加入者加盟好莱坞,丰富和加强了原来主流商业电影传统的形式、风格与叙述方式。从本书第十一章中关于斯帕克"李的影片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王颖的《喜福会》(1993),故事发生在几个华裔美国家庭之中,影片集中讲述了四位移民母亲和她们的四位美国化了的女儿。为了表现这些妇女的生活,这部影片沿袭了《公民凯恩》中回忆段落的叙事原则,影片中,三位幸存的母亲回忆了她们来美国之前的生活,并且为她们每人设计了一段具有相当长度的闪回镜头。伴随着每一位母亲的闪回镜头,影片进而在情节结构上设置了每一位女儿在美国生活经历回忆的闪回,结果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现实与梦幻平行的主题系列。有时,母亲与女儿镜头的并置创造了尖锐的对比,另一些时候,她们又被混合到一起来强调两代人的共同之处(图片12.35)。这些妇女的画外音总是能使观者感受到超出叙事之外的涵义,此外,还使得王颖和她的摄影师们运用闪回传统手法来增强影片的情绪冲击力。
更加风格化的举动是斯科西斯的影片《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和《纯真年代》(1993),通过镜头运动和慢速运动来扩大情感冲击力。帕尔玛甚至成为更加惊人的风格主义者,他的影片中炫耀着长镜头、精巧的结构和多机拍摄装置。科波拉在《斗鱼》(1983)中试验了黑白彩色的快速转换,在单个镜头中前景与背景均使用麦克风的谈话音响效果,以及在《棉花俱乐部》(1984)中,通过旧有的特殊效果来传达一种时代的情绪。
一种更加具有实验性的态度体现在另外一批独立导演身上,科恩兄弟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努力探索电影表现力的源泉。在《上升的亚利桑那》(1987)中,前后景的高速追踪摄影配合变形扭曲的广角特写镜头创造出一种连环图画式的夸张风格(图12.36)。无论怎样,相似的努力也出现在克雷格"阿拉基的公路片《生活的终结》(1992)。在类似《忠实》(1991)这样的影片中,哈尔"哈特莱减弱了那种通俗闹剧似的情节结构,通过缓慢的沉思式的特写镜头与充满活力的前后景构图来表现(图12.37)。
对于公司制造的影片来讲,对于传统好莱坞的回归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这些天才的年轻导演们采用了经典好莱坞的规则来适应当代观众的趣味。与此同时,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富有能量的独立制片传统,在电影迷群体、年轻观众群体、少数民族裔观众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观众群,并且代表了一种亚文化在实践中力图追求与主流商业电影不同的经验与意义。
也谈不上难不难主要是你得有想法,勤于思考。女生做后期得能吃苦。软件方面学PS AE EDIUS或DPS 3D 什么的就行了
其实任何一种工作都不简单,认真做都可以做好。
觉得可以请采纳
很多啊!关键是自己要喜欢,而且要熟悉这个领域的所有东西,到后期才能做出比较好的视频,加油
多,但是注意头发
应该说女生比男生更适合做影视后期,女生大部分性格比男生更细心,做影视后期就要心细有耐心,要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影视特点,做出你的个性话影视,这样你的粉丝就会愈来愈多。
其实在这个行业里女孩多不多的是看你自己的想法,因为在这个行业的选择上、没有硬性规定,适不适合自己说了算。如果你觉得自己喜欢且能胜任这个行业,那就绝对适合!影视后期也包括很多分工的,有剪辑、特效制作、电视广告\栏目包装、音频的制作,其实你所学的专业应该属于影视前期、是编剧或编导那一类的学术性方向,其实影视前期这个工作也不错、如果能做编剧,编导什么的比做后期待遇好多了。而现在的影视后期一般是指纯用软件工作的剪辑师,特效师们…如果你懂这些软件且喜欢做这样的事情、那就很合适,这行业里也有很多女孩做得很出色,只不过这行业是个贪黑的行业、也就是可能经常熬夜、从生理角度上来说,对一个女孩的 健康 和外貌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然男孩子也一样、但男孩子一般注重外貌稍逊于女孩子、如果你考虑到自己的外貌需要很好的保养、这行业将是个很大的障碍了、因为从每天做电脑前的时间上你就可以想象了。不过这都不是重点、谁还不得工作,谁还没有个兴趣爱好,这些小阻碍在这样的心态下都不值一提。再说这个行业适合的单位、毫无疑问,影视后期指定是可以进电影公司的,但是这个一般需要你有强悍的技术和博学的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做电影不是一般人都能完成的事情;再者呢,还可以进入专门做电视广告和栏目包装的公司或单位、比如私营广告外包公司或者电视台等地方,公司的水准依据技术人员的水平、如果能进入好的公司那也算是你努力有功了,电视台那个地方说句实话,政治性问题太多,有些事人民都懂得,就不解释了;此外还可以进入那些像楼上几位说的专门做网络视频的公司,那些地方也不错、他们可能不需要太强劲的技术,但是工作量一般会很大、网络流媒体的发展就在眼前,你也能体会的到;如果你做了影视特效这个行业还可以进入 游戏 公司或动画公司,专门为那些需要做特效的片子做事。总之呢、如果学好了,不愁没地方去。
影视剪辑挺适合女生的,
因为女生大多属于发散型思维,艺术感也天生比男生强一些,
剪辑工作如果女生独有的 情感 思维融进去,会很好,很打动人。
再一个是,剪辑软件比较容易,没有什么难点,你可以尽情融入你的创意和想法。不像三维,三维可能男生学比较好,只是说大部分啊,没有绝对的意思。
另外一个是,剪辑这一行还是适合细心点的、能坐的住的人,毕竟那么多素材,翻来覆去的再创作,大部分男生属于好动粗心的,坐不住也不仔细(宅男除外)。
另外就是职业和人才需求了
影视剪辑这行分几个等级的
最基础的应该是2000以上的技工型,编导说怎么剪就怎么剪,初期都这样,这样也有个好处,就是你能快速学到东西!!!!!!这是个积累的过程
差不多做到剪辑助理,一个月基本上几千吧,跟公司大小和活有关。
等你到剪辑师,差不多就是那种一年干2,3个月就能舒服过余下几个月的人了。薪水高,时间自由。
也有接私活和按天结工资的
反正形式很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