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语种:国语
音频格式:数字杜比2.0 片长:87分钟
剧情简介:
甜菜美可爱的宋丹如在一所国际商务经纪人培训中心代课,第一天便遭遇了班上一群调皮捣蛋的学员的恶作剧,害得她洋相百出,于是只好求助网上男友DEEP BLUE。而兼职当广告模特的宋丹如哪里知道,那个处处刁难自己的摄影师陈东源竟会是自己的网友,网上的倾情和网下的冤家对头,这两种人生际遇,弄得两人误会多多,好事多磨,在培训中心,面对那群激情活泼的学员捣蛋与捉弄,宋丹如气恼之余同样束手无策,这场青春演义将会如何靓丽收场……
出品于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是根据台湾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同名小说所改编,是由三个不同的小故事组成,分别是《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以及《苹果的滋味》。由候孝贤、曾壮祥和万仁各自执导其中的一段。影片是新电影开展以来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取材自台湾当局一直给予封杀的“乡土文学”,原著作本就已经处在了官方的禁忌边缘,而且官方向来防电影更甚于控制文字传播,“中影”拍摄这种电影,是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影片在拍摄完毕送交新闻局审查之际,由万仁导演的那一段《苹果的滋味》则引发了一场风波,后来被称为“削苹果事件”。在那个尚未解严的时代,故事内容黑色而嘲讽,对社会的批判色彩较为浓重,这不符合台湾当局与新闻局对台湾电影的指导纲领(参考台湾电影对社会负面描写的禁令)。尤其是故事内容呈现台湾人民卑微、麻木的社会心态,则更令当局恼火,一度要求将《苹果的滋味》一段修改或删除。事件最终在联合报记者杨士琪的批评与呼吁下,《儿子的大玩偶》才最终能保持原貌出现。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尔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强大的舆论基础。
侯孝贤确立台湾新电影的存在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的电影有几种流派:武侠片、社会奇情片、琼瑶式文艺片及军教片,内容流于俗套。于是一批新锐导演,包括侯孝贤、吴念真、刘家昌、小野等人开始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企图推翻旧电影的窠臼。继《光阴的故事》成功后,侯孝贤、曾壮祥、万仁也拍了一部三段式电影———《儿子的大玩偶》。该片以台湾社会开始转型的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三段不同的故事都呈现当时小人物的辛酸。《儿子的大玩偶》被认为是正式确立了“台湾新电影”一词的存在,它的写实风格为往后的新电影奠定了主题与方向。
原作:旨在唤起民族意识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日本殖民者侵占,蒋介石统治集团在大陆失败后溃迁到台湾,又依靠美国、日本,使得台湾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极为复杂,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崇美崇日的思想,台湾一批作家认识到唤醒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创作出一批批判美日等外国经济和文化对台湾支配性影响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就包括黄春明的《儿子的大玩偶》。
《儿子的大玩偶》的摄制是由编剧吴念真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准备参加亚太影展,题材当然要反映亚太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深受先进强国的影响。影片基本保持了原作精神,选角平实,多采用实景拍摄,片中使用国语、台语、英语等语言,务求什么人说什么话,使本片的每一段都自然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和形式达到求真的统一,体现了新电影的纪实风格。
电影:由三段各自独立的故事组成
侯孝贤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一个小镇上,青年坤树把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走街串巷替戏院作广告招揽观众。回到家中,让儿子阿龙快乐是他最大的安慰。有一天,戏院老板叫他不必走街串巷,改用三轮车把电影广告散布到每个角落。他的儿子看惯了他的小丑形象,当坤树不再将自己打扮成小丑模样想要抱儿子时,儿子反而大哭起来。坤树为了使儿子高兴,只好又拿出白粉,把自己打扮成小丑的形象……
曾壮祥执导的《小琪的那顶帽子》,描述两个青年人为了养家糊口,到一个小乡镇推销一种他们自己也怀疑其安全性的日本快锅,其中一个推销员林再发在亲身示范用快锅炖猪蹄时,发生爆炸,意外丧生。而他怀孕的太太此时却因摔了一跤住院待产,打电话来要林再发去医院。
万仁执导的《苹果的滋味》,讲述一个从南部到北部工作的工人阿发被一辆美军的轿车撞倒而轧断了双腿,阿发的妻子阿桂和孩子第一次从贫民区搭着大型轿车去一栋全白色的教会医院探望阿发的伤势,肇事的格雷上校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口头允诺要把阿发的一个哑巴女儿接到美国去读书,同时还付了两万元给他们。这种情形引起来探病人的工头的羡慕,以为他是故意找一辆美国车撞上去的。一家人吃着外国教会医院看护给的苹果,觉得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美可口……
影响:削苹果事件
虽然《儿子的大玩偶》中的“苹果的滋味”探讨台湾对美国的依存心理并不十分深刻,仍然引起了一场“削苹果的风波”。国民党文工会一些观念守旧的官员要求电检单位对影片中几个片段作出删剪,电检单位只好照办。这可以说是对当时所标榜的“电影创作自由”、“电影艺术创作独立性”的提法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出电检删剪风波,使得导演万仁十分引人瞩目。而万仁一气之下,赋闲在家两年,几乎想放弃电影。联合报记者杨士琪在报纸上公开揭发并抨击此事,该文刊出后,舆论大哗,批判官方、中影与影评人协会之声不断,《儿子的大玩偶》终于才能保持原貌出现。
这次的削苹果事件,虽然只是一两个镜头的删存之争,但却代表电影自由的重大胜利,并为以后新电影创作奠定了舆论基础。同时,这次事件也使得代表过去“观众电影”影评角色的影评人协会、以及代表政治力量的文工会,明显落入下风。整个事件也被认为是失去地盘的旧陈述势力对新一代影评人的一次失败反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