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名单有《两万种蜜蜂》导演: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白塔之光》导演:张律;《黑夜尽头》导演: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黑莓》导演:马特·约翰逊;《迪斯科男孩》导演:贾科莫·阿布鲁泽;《北斗七星》导演:菲利普·加瑞尔等。
《两万种蜜蜂》导演:埃斯蒂巴利斯·乌雷索拉·索拉格伦
《白塔之光》导演:张律
《黑夜尽头》导演:克里斯托夫·霍奇豪斯勒
《黑莓》导演:马特·约翰逊
《迪斯科男孩》导演:贾科莫·阿布鲁泽
《北斗七星》导演:菲利普·加瑞尔
《巴赫曼的沙漠之旅》导演:玛格丽特·冯·特罗塔
《有一天我们会告诉彼此一切》导演:艾米莉·阿特夫
《地狱边境》导演:伊凡·森
《糟糕的生活》导演:若昂·康尼
《操场》导演:约翰·特伦戈夫
《音乐》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过往人生》导演:席琳·宋
《红色天空》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坚定不移》导演:尼古拉·菲利伯特
《善意幸存》导演:洛夫·德·希尔
《铃芽之旅》导演:新海诚
《图腾》导演:莉拉·阿维莱斯
《白塔之光》竞逐金熊奖
近日,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公布入围名单,峨影集团第一出品影片《白塔之光》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该片是本单元今年唯一入选的华语作品,亦是近年来为数不多进入国际三大电影节视野的华语电影之一。柏林电影节,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之一。按照计划,本届电影节将于2月16日-2月26日举行。
《白塔之光》是由张律编剧并执导的剧情片,由辛柏青、黄尧、田壮壮、南吉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人们在亲情、爱情的羁绊下,互相治愈与陪伴的温情故事。
张律导演的作品一直关注人物关系的探讨,尤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角爱情关系,而在《白塔之光》中,张律导演希望通过影片中人物的相遇与缘分,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人生的感悟,进一步深入人物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巴赫曼于1926年6 月25 日出生在奥地利克恩腾省克拉根福市。父亲是中学校长。克拉根福处于奥地利与斯洛文尼亚,意大利接壤的边境。那里的居民主要讲奥地利德语,也讲文第语和意大利语。
1945年战争结束,9月,巴赫曼到奥地利西部西部重镇因斯布吕克大学学习哲学。次年4月,转到格拉茨大学主修哲学,副修法律。9月,转赴首都维也纳大学,主修哲学,副修日尔曼文学和心理学。
1947年巴赫曼在维也纳石院精神病院实习,认识维格尔,并加入其莱蒙咖啡文学圈。开始和女诗人艾兴格尔的友谊,创作小说“无名的城市”。同时撰写博士论文,题目是“批判地吸收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另外,她还撰写过关于科学家维特根斯坦,文学家穆齐尔,外尔,普鲁斯特等人思想创作的论文。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后来很欣赏她的诗歌,曾在自己生日时,请巴赫曼和策兰为他写诗,由于海德格尔在希特勒时期的排犹行为,被两人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1948 年5月16日,她在维也纳认识了流亡途中的犹太人策兰。这个与她有着深厚爱情的罗马尼亚流亡诗人,比她大6岁。这种恋情在她后来的小说〔马利纳〕里有浓笔重彩的描写。事实上,策兰的诗集〔罂粟和记忆〕就是献给巴赫曼的。尽管两个月后,策兰就离开了维也纳,去了巴黎。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保持至终。这年12月,巴赫曼的处女诗作在维也纳的杂志“鲁赫斯”上发表。
1950年3月23日,巴赫曼通过博士论文。夏季,在维也纳大学代理当代哲学课程讲座。
10月起,巴赫曼和策兰在巴黎聚会。这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本来应该有美满的结合。然而,巴赫曼总是觉得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幽魂。这样,爱情自然就没有结果。巴赫曼于12月,去伦敦旅行。这次旅行的感觉,后来留在诗歌“巴黎”和“告别英格兰”中。 1951 年9月开始,巴赫曼在维也纳盟军电台“红白红”(RWR)工作。作为工作和文学的结合,她在那里创作了一些广播剧。使这种文学形式成为她创作的一部分。
次年5月,巴赫曼参加了联邦德国47文学社活动,这是她第一次到德国,会见了众多的文学界朋友。47社是德国战后著名文学社,德国著名作家格拉斯,伯尔,瓦尔泽等人都曾是该社会员。 1953年是巴赫曼幸运而具有生命转折点意义的一年。这年,她再次参加西德47社活动,并以“大货舱”,“夜航”等四首诗歌获47社文学奖。这坚定了她走专业创作的道路。她辞掉了维也纳电台的工作,和在四七社创作会上认识的音乐家恒茨到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伊夏岛居住。12月,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诗集〔延期支付的时间〕(“Die gestundete Zeit”)。作为诗人,巴赫曼一生只出版了两部诗集,即〔延期支付的时间〕和1956 年出版的〔大熊星座的呼唤〕。
后来,他们一起创作了歌剧〔洪堡王子〕(1960),〔年轻主人〕(1965),自然都是恒茨谱曲,巴赫曼作词。 1954 年1月,巴赫曼旅居罗马。在那里写成关于穆齐尔R. Musil 的论文“没有个性的男人”,发表在慕尼黑文学刊物“音调”上。穆齐尔是奥地利文学家,也是巴赫曼的老乡,并在纳粹时期流亡瑞士。巴赫曼从7月到次年6月,任不莱梅电台驻罗马记者。后来,她又兼任“西德汇报”驻罗马记者。8月18日,巴赫曼成为西德“镜报”周刊封面人物。这是战后在德语地区第一次将一个年轻诗人用如此隆重的形式推介出来。
作为诗学理论家,1959年冬季,巴赫曼在法兰克福大学作了一年客座教授。讲了五个专题,即“问题与假问题”,“关于诗歌”,“我这样写诗”,“与名打交道”和“作为乌托邦的文学”。不过,她的本质还是诗人,在课堂上显得羞涩,声音细微,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思想。后来她写信给朋友,说,“我永远都不想作教授了。”1960 年1月8日,恒茨的芭蕾哑剧“白痴”,由巴赫曼重新写作的剧本,在柏林首演。接下来,由她编写剧本,恒茨作曲的歌剧“洪堡王子”在汉堡国家剧院首演。和恒茨多年的友谊,使巴赫曼的剧本写作在文学创作中占了很大部分。这年,流亡犹太女诗人萨克斯获德国波登湖的一个诗歌奖,经瑞士回到德国。巴赫曼和策兰,弗里希在苏黎世和她聚会。这次聚会的历史意义在于德语战后诗歌界三大诗人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聚会,而策兰和萨克斯的共同的犹太人遭遇背景再次给予巴赫曼心灵的震撼。1961 年巴赫曼出版小说集〔第三十个年头〕,由于出版推迟,受到读者的批评。在这部小说集里,是对过去的回忆,几乎所有的结局都是告别:向童年,生活,爱情和艺术的告别,从中可以看到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的影响。这个时期,巴赫曼翻译了意大利诗人翁嘎里特的诗歌。翁嘎里特出生在埃及,第一首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写成的。他的诗歌意象,选材和坚强的生存意志给予巴赫曼很大影响。1962 年6月,巴赫曼到纽约旅行,会见著名犹太女政治哲学家阿伦特,她也是犹太学者。9月,巴赫曼结束了和瑞士作家弗里希近四年的同居生活,精神受到打击,从12月10日到1月10日,因精神分裂症在苏黎世住院。从此,巴赫曼的精神分裂症状间隙发作,开始不间断地抽烟,服安眠药,直到去世。 1963 年4月开始,巴赫曼获得福特创作基金一年,居住柏林。在柏林马丁路德医院治疗。首次提及系列小说题目“死亡形式”。1964 年1月2月,巴赫曼和奥地利出版家沃培尔(A。Opel)到布拉格旅行。4月底,经雅典到埃及旅行。通过旅行,精神忧郁及分裂症状有所减轻,又回到比较正常的创作状态里。后来,回到柏林,写作“沙漠日记”。这年10月17日,巴赫曼获德语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毕希纳奖,演说辞题为“无数意外的地方”。而她的犹太诗人朋友策兰则于1960年获得此奖。
12月,巴赫曼在西西里度假,认识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后来,她建议策兰翻译阿赫玛托娃的诗集。
1965 年4月7日,柏林德意志歌剧院首演巴赫曼与恒茨合作的歌剧“年轻的主人”。这年9月,巴赫曼在德国拜洛特(Bayreuth)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助选活动,参加者还有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格拉斯。巴赫曼甚至还说服了恒茨参加了这次政治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巴赫曼最后一次公开参加的政治活动。
11月,她又回到罗马。1966 年,巴赫曼先后在苏黎世,汉堡,汉诺威,柏林,吕贝克等城市朗读自己的作品,先后居住在家乡克拉根福,德国巴登巴登,奥地利萨尔茨堡等地。次年1月23,首演恒茨为巴赫曼诗谱写的“想象合唱曲”。开始写作长篇小说〔马利纳〕。
1971 年1月,巴赫曼先后居住在法兰克福,维也纳,罗马。3月,计划中的系列小说〔死亡形式〕第一部〔马利纳〕出版,在德国巡回朗读,这结束了她十年文坛的沉默。 1973 年,巴赫曼父亲去世。这个对于巴赫曼影响甚深的亲人,巴赫曼为了他,始终对犹太人怀有负罪感。随着他的去世,巴赫曼似乎轻松了,然而,她也许觉得生命失去了意义。5月,她到波兰巡回朗读,并拜谒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受难处。9月25 晚,巴赫曼在罗马的住房因烟蒂起火被烧,由于2-3度大面积烧伤及药物过度于罗马圣欧金尼奥医院去世。10月25日,骨灰被运回家乡,安葬在家乡克拉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