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指的是中午的十二点。在古时候有午时三刻这一说法,这里的三刻指的是四十五分钟,而一刻十五分钟这个说法是出自《汉书·昌邑哀王刘滚羡瞎髆传》:夜漏未尽一刻,以火发书。除了一刻钟之外,还有一盏茶、一炷香等的说法。
相关说明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诗:“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一:“猫眼早暮则睛圆,正午则如一线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人又言二大空月朔日正午有日华,而人愈不得见派坦。”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皮滑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百刻制(清以后改为1日96刻),《说文》:“漏以铜壶盛水,刻棚握磨节,昼夜百刻。”即每刻14分24秒,午时三刻约当日11点45分。北京午时链斗三刻时西安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正当空,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此时,正是大气、地表、云层等接收了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温度大幅上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