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剧情片
导演:小马泰斯·范海宁根
主演:吉斯·布洛姆 杰米·福雷特斯 苏珊·雷德尔 扬·贝弗特 汤姆·费尔顿 科恩·布里尔 西奥·巴克利姆-比格斯 斯科特·里德 Marthe Schneider Ronald Kalter Hayo Bruins 尤斯图斯·冯·多赫纳尼 Joep Paddenburg 马克·范·伊文 Vincent van den Berg Bianca Krijgsman 皮特·布科夫斯基 罗吉尔·席佩斯 罗伯特·内勒 戈登·莫里斯 理查德·迪兰 雅各布·迪尔 Simon Lee Phillips 马蒂克斯·舍佩斯 戴兰·史
年代:2020
上次更新:2024-08-18
1942年1月,天寒地冻的苏德战场上,德军的“闪击”战术第一次在莫斯科城下失灵,并在苏军的全线反攻下开始撤退。与其说是撤退,不如说是溃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0天后退165公里,在勒热夫地区附近站稳了脚跟。
期间,指挥德军第41摩托化军的莫德尔上将,由于临危不惧、指挥有方,不时地组织小规模反攻,有效迟缓了对手的追击,成为当时东线唯一一个在撤退中坚持反攻的人。危难之际,他接任了第9集团军司令,这离他当上军长仅过了3个月。
收拾“烂摊子”,提倡“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第9集团军从莫斯科一路败退下来,满编26万人的部队,如今只剩下不足6万残兵败将,坦克和自行火炮只有5辆,尤其是各部队联系中断,分不清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更麻烦的是,在周围聚集了苏军14个师,形式十分严峻。
莫德尔奔波于各部队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稳定军心。一个军人军事素养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关键时刻,莫德尔以往表情严肃、骂骂咧咧的坏脾气,反而在混乱的撤退中,给人处事冷静、心理素质过硬的印象,官兵们很快从慌乱中稳定了下来。
其次,查漏补缺,敦促构建防线。整合被打散的部队,是莫德尔这段时期的工作重心,他将没有坦克的装甲兵集合起来,充当步兵填充防线空档;将散乱的小部队组合成战斗集体,派往防区。很快,第9集团军的防线稳固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他坚持“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官兵们对这种提议,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甚至是质疑。但当他组织起两个战斗群,向当面的对手发起反冲锋以后,苏军大规模的进攻消失了,这让他们十分拥戴这位“有勇有谋”的新司令。
然而,莫德尔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德军的失利在于“该死的”冬天,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从战斗素养和指挥水平上来说,苏军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上级要求补充力量,他要扩大进攻规模,挽回属于德军的尊严。
他每天会在地图前分析战局、研判形势。但更多的是来往于防线各个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鼓舞斗志。莫德尔粗话连篇的不讲情面,以及以身作则,在官兵们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他们开始重塑德军的“威武”。
莫德尔的特点就是进攻,却显示出极高的防守能力。
在勒热夫地区,从莫斯科一路追过来的苏军,也成了“强弩之末”。 他们缺少空军和坦克的掩护,补给困难、弹尽粮绝,攻击势头越来越弱。这对莫德尔看来,是绝好的反击机会,他命令对苏军的侧翼发起了进攻。
双方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进行着厮杀,莫德尔的部队很快突破、并包围了苏军2个集团军9个师。这让所有人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恶劣的天气下,能够保住防线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哪里还有心思和能力去反攻呢?
但莫德尔做到了,他一面应对苏军的突围,一面阻击对手的援军。苏军两个集团军被歼灭,损失3万多人,这对兵败莫斯科的德军来说,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同时,这场围歼战,彻底终止了苏军的进攻,稳固了脆弱的防线,危机解除了。
这场难得的胜利,德军统帅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莫德尔不仅晋升为大将,还被誉为“转危为安的人物”、“具有奇特指挥魅力的人”、“伏尔加河奇迹”。但他认为,无论是硬仗,还是恶仗,指挥官的首要任务,就是掌握战场自主权。
莫德尔倡导“掌握战场主动权”的理念,很好地诠释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含义。当然,他也是努力坚持的。在“狼穴”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莫德尔如愿以偿地争取到第46摩托化军,这个军实际上是一支装甲军,战斗力十分强悍。
但附加条件是,这个军只能部署在勒热夫以外的地区。当即遭到莫德尔的拒绝:“到底是谁指挥第9集团军?作为前线指挥官,我拒绝执行这一命令”。要知道,还没有哪个将军敢这样强硬地拒绝命令。说白了,他就是不允许有人干涉指挥。
当然,事后证明他是对的,“防御专家”的名声越来越大。
1942年3月,稳定下来的勒热夫防线形成一个宽约150公里,纵深约100公里的突出部。在苏军不断地冲杀下,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总兵力只有剩下了5万人,他不止一次地向统帅部要求放弃突出部,但都被严词拒绝。
在他们看来,一方面,勒热夫距离莫斯科最近,只有200公里,一旦放弃,不仅在军事上失去有利态势,而且在政治上有损于德国的威望,动摇军心;另一方面,这个突出部势必牵制大量的苏军,有利于其他战线上的攻势。
事已至此,莫德尔只得全身心地组织防御。首先,他十分重视收集情报。包括无线电侦听、捕捉“舌头”,战术侦察等,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他必须及时掌握对手的一举一动,并认真筹划分析,有的放矢。
其次,在防线后方挖掘多条备用战壕,加强防御深度。尽管其数量远远超过常规的部署数量,但莫德尔依然强迫官兵们这么做。同时,构筑碉堡等火力支撑点,形成层层防御的态势,以此减缓苏军的冲击力,确保防线安全。
关键的是,组建预备队。不仅有集团军直属的预备队,而且还要求师、团、营级都要准备预备队,在战斗最关键的时候,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并且在对手进攻时,这些预备队还可以实施反冲锋,迟缓和消耗对手的势头。
之所以莫德尔选择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斯大林以及他的将领们都认为德军进攻莫斯科失利后,不会“善罢甘休”,由此在中路摆下了重兵。德军统帅部决定“将计就计”,将战略重点转向南方,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
莫德尔手里的大部分火炮和坦克都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他只得尽其所能,坚守阵地,第9集团军尽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防区在不断缩小,但勒热夫城始终未丢,并牵制了大量苏军,掩护了德军在高加索的行动。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第9集团军在勒热夫地区一守就是一年多,苏军损失了上百万的官兵,成为不折不扣的“勒热夫绞肉机”,这样的损失苏军不愿再提;而1:4的伤亡比,也铸就了莫德尔“防御专家”的美名。
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