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宝宝80%以上有口腔发育问题,比如:龋齿病、地包天、牙齿不齐等;90%以上的宝宝在两三岁、三四岁还在使用奶瓶进食。
长期依赖奶瓶,不仅严重影响宝宝口腔发育健康,更使宝宝的咀嚼和吞咽方式得不到相应锻炼,造成宝宝独立较晚、流口水、说话晚、吐字不清等问题;
宝宝的口腔问题,与宝宝从小使用的奶瓶息息相关。好奶瓶,才能护口腔。
为保护宝宝的口腔,香港胖孩儿集团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联合广东各大高校和母婴专家、口腔专家研究后得出结论:0-18个月是宝宝口腔发育的关键时期,也称之为“口腔期”。
香港胖孩儿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宝宝口腔期内不同时段的生理特征和身体需求,研发出相对应的喂养工具,以满足宝宝的生长发育与喂养需求。
这就是精准分阶段奶瓶——提倡科学辅助,支持母乳喂养!
第一阶段 10°月子奶瓶
10°月子奶瓶是针对0-3个月的宝宝,这个时期的宝宝口腔粘膜嫩、毛细血管丰富,口腔和牙床容易受损伤;口腔粘膜干燥、唾液分泌少,食物与睡液混合不足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这个时候需要给宝宝更为细心的呵护。针对宝宝娇嫩的口腔,凡·柏爱10°奶嘴采用仿母乳出乳方式,设计了花洒出水口,让乳液与宝宝口水充分混合,避免宝宝消化不良,全方位滋润宝宝口腔,避免造成宝宝口腔、牙床受损伤。
该阶段宝宝容易形成口腔记忆,使用和母乳触感相差太远的产品,会致使宝宝不吃母乳或奶嘴,且易导致宝宝口腔和牙床受损伤。
凡柏爱10°奶嘴采用液态硅胶材质,接近人体肌肤触感,避免避免造成宝宝口腔、牙床受损伤。
第二阶段 20°育齿混养奶瓶
20°育齿混养奶瓶是针对3-6个月的宝宝,这个时期是宝宝的初长牙时期,宝宝的消化器官机能逐渐发育完善,随着活动量的增加消耗的热量增多,食量增加,宝宝牙龈会轻度肿胀,牙龈发痒,喜欢咬东西来缓解牙龈的不适。
20°奶嘴采用Y字锁流切口,自如控流,更加贴合口腔发育,满足宝宝食欲增大的变化,保护并按摩宝宝牙龈。
20°硅胶奶嘴的软硬度可以缓解牙龈牙床的不适感,锻炼宝宝口腔肌肉和牙齿的坚固度,又可以保护牙床和牙齿健康发育。
第三阶段 23°护齿学饮瓶
23°护齿学饮瓶是针对宝宝的6-12个月时期,这个时期的宝宝随着上下颚和牙齿的发育、口腔容积的扩大,宝宝慢慢找到与实物相符的口腔蠕动规律,更多乳牙的生长使宝宝牙龈肿胀发痒的感觉继续存在。
国际诸多研究证明,6个月以后的宝宝应该慢慢学习使用小勺进食和水杯喝水了,长期使用奶瓶会对宝宝的口腔发育不利,严重者会使宝宝上下颌骨或者牙齿发育变形。
23°奶嘴针对此情况特意配置了“鸭嘴式”学饮杯头,可以交替使用可以逐步引导与训练宝宝练习用不同的方式进食和喝水,学会喝水。
配置的23°奶嘴及学饮杯头,更好地帮助宝宝自主学习喝水,为完全脱离奶瓶打下基础,并有效缓解宝宝牙齿肿胀,锻炼口腔肌。
第四阶段 25°健齿离乳奶瓶
25°健齿离乳奶瓶是针对12个月以上的宝宝,这个时候宝宝进入综合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的口腔和舌头运动方式已经完全发育成熟,是训练宝宝尽快脱离奶嘴的时期,也是防止龋齿病的重要时期。
25度(25°)奶瓶配置25度(25°)耐磨钻石奶嘴和50度(50°)吸管杯头,让宝宝接受不同的吸允方式,训练宝宝尽快脱离奶嘴的依赖。
50度(50°)吸管杯头采用闭合式十字开孔,控制流量,让宝宝学习吸水的过程用又不会因吸水过多而呛到。
第五阶段 50°过渡训练吸管杯
50°过渡训练吸管杯针对1岁后的宝宝。1岁后的宝宝已经进入牙齿发育和语言发育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宝宝仍然使用奶瓶进食,不仅容易造成牙齿发育问题,还有可能造成“流口水”“说话晚”“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等问题。
通过50°过渡训练吸管杯,帮助宝宝脱离对奶瓶的依赖,引导宝宝正确使用杯子。循序渐进的让宝宝在奶嘴式训练杯的基础上,接受更快流速的吸管杯,为过渡到普通水杯饮食打好基础。
全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李翱的诗作《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
全诗表达的意思直译是:把身体修炼得像仙鹤般轻灵,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我来问道大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示我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还带着书套,并未展开。因为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巳,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禅师之所以对来访者显示“无余说”的机锋,是不想用言语来谈禅,而是用行动让来访者感悟。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时此刻,而不要徒劳无益地思考这个梦想那个梦想,否则既得不到所企想的东西,又失去了此时此地的欢乐。
【出处】
《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李翱
【原文】
其一
练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译文】
其一
把身体修炼得像仙鹤般轻灵,千年长松下相伴着两卷佛经。
我来问道大师什幺也没有说,只是指示我云在青天水在瓶。
其二
选择清幽的地方修行惬意怡情,终年无俗事用不着送往和迎来。
有时径直就登上了孤峰的峰项,在月下长啸拨开了遮目的乌云。
【关键词注解】
诗题
惟俨(751—834):俗姓韩,绛州(今山西新绛一带)人,七岁出家,为石头希迁禅师法嗣,住澧州(今湖南澧县)药山,谥号弘道大师。[3]
其一
鹤形:鹤的形态,形容人似仙鹤一般清瘦俊逸,风度不凡。
其二
送、迎:指送往迎来一类尘俗的应酬之事。
【创作背景】
李翱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时,药山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记载,李翱早就景仰药山禅师的嘉声,以太守之尊屡请不至,于是就屈驾亲自拜山。哪知到了药山,唯俨禅师执经在手诵读,根本就不理他。李翱的侍者就告诉惟俨禅师说,太守大人来看他了,但惟俨禅师还是不顾。李翱性急,说:“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啊。”拂袖而出。这时惟俨禅师回过头来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意谓:相信耳朵的虚闻还是相信眼睛的实见呢?这句极有分量,李翱心中一震,立即谢过,并请教大道。当他问“如何是道”时,惟俨禅师一言不发,却用手上下一指问:“会么?”李翱茫然不懂,惟俨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当下“欣然”,于是就题该诗其一赠惟俨禅师。
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惟俨禅师说:“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李翱不明其旨,禅师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李翱便再题该诗其二赠惟俨禅师。
【作品鉴赏】
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是从外貌的脱俗来赞叹惟俨禅师内心的修养。鹤给人的感觉是高洁与飘逸,这句话说惟俨禅师身体清瘦,精神矍铄,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风,看上去令人神清气爽,与一般和尚的体型大为不同。
“千株松下两函经”。“千株松”说明药山环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静,是参禅悟道的好所在。鹤最喜欢巢在松树上,松下的禅师也自然令人联想到仙鹤。“两函经”,是说佛经还没有打开,还盛在书套里。因为药山禅师曾对人说自己拿着佛经的时候,不是为了阅读,而是“只图经遮眼”,只不过是用它来遮遮眼睛挡挡光线而巳。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备的神情风致。这句诗透露出禅师熟悉经典又不屑于以研读经典自诩,对自己的悟性充满了自信。
“我来问道无馀说”。惟俨禅师很久没有升堂说法,弟子们都很希望听到他的教诲。他就命人打钟,刚刚召集起众人后,就一言不发地退堂了。弟子们问其缘故,他说:“讲经文有讲经文的经师,讲戒律有讲戒律的律师,我是禅师,而禅又怎么可以讲呢?”可见惟俨之所以对来访者显示“无余说”的机锋,是不想用言语来谈禅。然而“无余说”又并不等同于压根儿就不说,因为学人还在一旁等着他的指点。
“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便是禅师所指示、李翱所体悟到的“道”。云在青天,从风变灭,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静安详,清光可鉴。如果你是云,就以云的立场,在天空逍遥漂流;如果你是水,就以水的立场,在瓶中安逸自在。一个人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时此刻,而不要徒劳无益地思考这个梦想那个,否则既得不到所企想的东西,又失去了此时此地的欢乐。云就只是天上的云,潇洒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静安详。把握现境,活在当下,才是禅的精髓所在。
其二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野情”,指迥离世俗的情趣,为全诗奠定了“野”的基调。这种“野”并非桀骜不驯的狂野,而是指率性自如的品格。禅师幽居山林,世人罕至,整年没有迎来送往的尘世应酬,心境便始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灵而自由的状态。为了使这野情得到充分的体验,就得选取一个幽僻的居处环境,这也就是上诗所说的“干株松下”。在这里,世俗之人罕至,禅者可以完全不受世事的纷扰。整年没有迎来送往的尘世的交结应酬,心境便始终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空灵而自由的状态。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禅宗多以“孤峰”喻圣境。“有时”,偶尔;“直上”,径上,写的是禅师的率性任运。禅师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由意趣的抒发。上到了峻拔孤立的峰顶圣境,他所见到的也只有他自己,孤迥迥地挺立于天地之间,自己遂和孤峰合而为一。月亮冲出云层,泻下万顷光辉,他的身心一片澄明,他被这月光所溶化,自己也仿佛变成了月亮。所以月亮冲出云层,也就是自己在拨开云雾。
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佛家记李习之问道药山惟俨禅师,按习之文集有《去佛斋文》,卫道之意,不畔韩公。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唐李文公翱,人亦谓其能文不能诗。其全集诗止七首,无一上乘语。惟《赠药师僧》云:“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霄水在瓶”,稍有清脱之气。
【作者简介】
李翱(772—836),唐代思想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一说赵郡人。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哲学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所著《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思想,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则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以“正思”之法,消灭邪恶之“情”,以达到“复性”而成为“圣人”。曾从韩愈学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曾阐释韩愈关于“道”的观念,强调文以明道。所著《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有《李文公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