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发展思路经历了从以国土防空为主向攻势作战转变的过程。1999年,江泽民主席的声明标志着这一战略调整,要求建设一支现代化、攻防兼备的空军。为实现这一目标,空军需要提升装备现代化,改革战略战术,调整训练科目,以适应新的作战需求。
中国空军的发展聚焦于有限的进攻能力,旨在应对周边邻国和美国在太平洋的行动。这一发展并非基于全面的战略空军,而是“中国特色的进攻型空中力量”,即运用传统平台进行战略行动。历史上,空军的现代化受到了技术限制和苏联撤出援助的影响,导致与世界强国相比存在差距。
在80和90年代,空军试图通过低技术武器对抗技术先进的敌人,但随着战略目标的转变,空军开始寻求现代化,包括引进和研发先进飞机。然而,人民战争的低技术理念与远程攻势任务的需求相悖,中国空军直到70年代才开始研发攻势作战飞机,如歼-11B。轰炸机部队的主力是老旧的轰六,载弹量和航程均有限,制约了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
为了提升空军实力,中国开始采购先进飞机,如攻击机、空中加油机和预警系统,但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缺乏仍是中国空军的短板。空中加油平台的缺乏也影响了其作战范围。中国正在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逐步改善指挥和控制能力,但改变传统的指挥方式和授权下级军官将是个挑战。
中国空军的训练计划也发生了变化,注重实战演练和战术协同,以提升精确打击能力。然而,尽管有改进,中国空军的进攻型力量仍聚焦于周边,未寻求全球投送能力。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发展持警惕态度,认为这可能影响地区稳定,但通过军事威慑和有限合作,美国寻求与中国空军保持平衡。
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对战略空军的普遍定位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信息火力一体,能够以空制空、以空制海、以空制地,全面参与各种作战形式,能实施远程反应。
中国战略空军的现状与大空军标准尚存差距,主要体现在作战理论、编制体制及关键装备上。战略轰炸力量方面,尽管2000年后服役的具备攻防能力的SU-30有所改善,但基础的轰6系列战略轰炸机技术老旧,仅有约120架,技术停留在战后第一代水平。其载弹量低,导航设施不足,限制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且航程和作战半径有限,缺乏空中加油功能。
战略轰炸机对于国家核威慑至关重要,但国际形势的变化使"三位一体"战略地位减弱,许多国家如英法已调整核威慑策略。中国作为仅存的保持完整"三位一体"形式的国家之一,其空基战略核力量的改进尤为关键。轰6H虽有所改进,但整体上仍属于准三代水平,未来改进空间有限。
中国正在借鉴美国B-52H的改进路线,通过座舱数字化、机体材料升级和弹舱设计优化等方式提升性能。例如,轰6H装备了先进的导航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但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和战略武器禁运的挑战。大飞机的研发计划,如大飞机项目,对于解决战略支援力量如预警机、加油机的依赖至关重要,中国意识到必须自主研制,以确保国家安全。
在运输机和加油机方面,中国依赖进口伊尔-76系列进行改装,但由于俄罗斯军工体制的问题,供应合同延迟交付,对中国战略空军的发展构成挑战。中国正在发展中等作战半径的预警机和自主研发大飞机,以解决这一问题。
综合来看,中国战略空军的未来发展将侧重于自主研发和产业升级,通过"轰6H 苏30MK、轰7系列"的互补,以及适时启动大飞机项目,逐步增强战略轰炸机能力,实现战略支援力量的独立自主,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扩展资料
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对战略空军的普遍定位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信息火力一体,能够以空制空、以空制海、以空制地,全面参与各种作战形式,能实施远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