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原名黄楚南,字任之,笔名众多,如抱一、同父等。1878年出生于上海川沙镇,早年丧双亲,受传统教育后,为了生计在家乡担任塾师。1899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1901年进入南洋公学,受到蔡元培的影响。1903年,他创办小学堂并接触新学,因鼓吹反清被捕,后逃亡日本。回国后继续投身教育,创办广明小学和师范讲习所,参与江苏学务总会和浦东中学的创立。辛亥革命后,黄炎培担任教育要职,积极推动地方教育改革,并创办浦东电气公司。他提倡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考察国内外教育,主张从实际出发。1917年,他与教育、实业界人士发起中华职业教育社,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1921年,黄炎培拒绝教育总长的职位,参与学制制定及多所高校筹备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抗日救亡,创办《救国通讯》并组织维持会。1945年,他与胡厥文等人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并访问延安,撰写《延安归来》。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从政,担任多项重要职务,直至1965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黄炎培在文化领域也有贡献,曾创办人文图书馆,收藏丰富,著作涉及教育、历史、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如《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断肠集》等,其文章风格峭拔清健,思想深邃,著述颇丰。他的故居也设有纪念馆,以纪念他的生平和贡献。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黄炎培,生于清光绪四年九月初六(1878年10月1日),在这片故土上孕育了他的智慧与梦想。年仅22岁,他便考中秀才,并在此时与王纠思女士结为连理。25岁,黄炎培成为了举人,次年便接受了川沙小学堂总理(校长)的职务,开始了他扎根家乡的教育与政治生涯。
29岁时,他应杨斯盛之邀,在六里桥创办了浦东中学,担任校长,该校与北方的南开中学齐名,被誉为“北南开、南浦东”,显示了他的教育才能。随后,他在31岁时担任川沙厅议员及选举事务所副所长,翌年当选为川沙厅和江苏省的常驻议员,政治影响力逐渐扩大。
32岁以后,黄炎培活跃于上海、北京等地,不断推动教育改革。50岁时,他参加了川沙县公团联合会成立会,展示了其对地方事务的积极参与。57岁,他回到家乡,担任《川沙县志》主编,继续为地方文化贡献力量。58岁,他参加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会议,他的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
黄炎培的足迹不仅限于家乡,他上个世纪初年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并在1903年开始创办和推动教育机构,如浦东中学、东吴大学(今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等,这些机构对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917年,他创办职业教育,成立了至今已有76年历史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在全国解放前拥有广泛的社员和众多教育成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足迹遍布全国,目前在全国九省市设有地方职教社和支社,持续进行着人民教育的实践。黄炎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至今仍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提供着指引,他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黄炎培故居,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兰芬堂74弄1号。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清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第三进内宅楼。占地面积306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院落。1992年6月,被批准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