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的意思是对音律有研究的人;知己。
1、拼音
zhīyīn。
2、引证释义
现代浩然《艳阳天》第六九章:“(弯弯绕)可见到“知音”了,哪还肯白白地放过去呢?”
3、近义词
深交、相知、知心、好友。
4、出处
西汉刘德及门人《礼记·乐记》:“是故不吱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太平御览》卷五八一引汉桓谭《新论》:“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为知音。”宋周邦彦《意难忘》词:“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僖宗皇帝,妙选天下知音女子,入宫供奉。”
现代钱锺书《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现。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辞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的递进而及文艺审美,似可合观而资谈艺之助。串珠之劳,俾以益于“知音”者也。
知音文艺审美论
人们在读到《礼记·乐记》中“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这句话时,不免会大惊失色,谓其论“太狠”。放在先秦及汉以礼乐治国安邦的语境下,这种通过识礼乐而区别人与禽兽的方法,已然成为一种严肃的制度。
郑玄在解注这句话时说,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官商之变也。粗民不知官商之变,和禽兽无异。反过来说,那些聆听乐而舞的禽类,莫非可以归入人类了?这种反推法虽然不可取,但这种反推至少正证明这样的礼乐制度的“无理性。”
这种制度的“无理性”是由时代需求使然。将音乐和政治扯上关系,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乐记》立了大功。《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并将其上升到政治治理的需要。“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同矣。”
自然,政治法则之下,社会伦理也不能免。《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