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在16世纪的德国发起了一场深刻的宗教改革运动,其标志是1517年10月31日他在维滕堡万圣教堂门口张贴的九十五条论纲。路德通过出版书籍,猛烈批判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义,他的平民化宗教理念获得了广泛支持,包括农民、贵族和公国统治者,他们都希望借此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然而,这导致了路德与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冲突,后者试图迫使路德放弃他的主张,甚至威胁其生命。
1520年,教皇发出教皇印函,但路德拒绝妥协,并在公开场合销毁了印函。尽管卡尔五世试图驱逐路德,但考虑到路德的民众影响力和一些公国统治者的反对,路德得以在沃尔姆斯会议上公开拒绝放弃自己的信仰,他的著名抗辩词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会议后,路德的支持者帮助他逃脱,使他逃过一劫,路德的活动促使宗教改革从学术讨论升级为社会和政治冲突,与西班牙国王和罗马教皇的对抗由此展开。
1526年的斯派尔协定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但最终在1529年的会议中,路德派的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认。路德派思想发展为分离运动,标志性事件是1530年奥古斯堡会议和随后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成立。这场运动不仅在路德赢得的领土上延续,还形成了理论基础,如《协和信条》和《福音派路德教会之认信》。宗教改革的成果是,全球基督徒中有5%是信义宗信徒,路德因此被誉为宗教改革之父和新教之父。
马丁·路德路德会(信义宗、路德教派,Lutheranism)基督教新教的一个分支,属于更正教之一,在欧洲语言中原为“路德宗”,因信义宗肯定“因信称义”,即认为人是凭信心蒙恩得以称义,故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改译“信义宗”。天主教义认为人要蒙恩必须得到上帝的代表教会的喜爱,必须有足够的善行。而信义宗认为人们可以无惧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必恐惧“罪恶、死亡和魔鬼”,也不必因相信自己是有功才得救而骄傲。因为耶稣因自己的死已经为人类赎罪,原罪已经因耶稣的死而赦免,以后人可以只依靠自己的信心去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