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剧情片
主演:Román Méndez de Hevia Emilio Mencheta Albert Forner
年代:2015
地区: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上次更新:2024-05-06
我一直惊叹于他们天生的幽默感。《横跨西班牙》这部片也一样,无论是从情节的编排,还是拍摄的手法上来说,都十分具有趣味感和创意性。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电影,整个情节的发展都非常连贯,虽然有类似于蒙太奇的处理,但叙事感强于记录感,我更像是在听故事而不是摄取片段。
虽然片名是《横跨西班牙》,但其实与地点无关,更应该取名为“横跨自己的内心”,这更接近影片中through the sense的定位。
这部纪录片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我想说说最让我心动的点——
在片中总有个时不时会出现的老人,突然间他又会凭空消失。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具象的人,而是来源于主角阿隆索内心的一个想象。不过虽然这不是一个现实的人,但他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这是阿隆索的执念,时时刻刻或鼓励,或折磨他的执念。有时候的出现是阿隆索本身需要被激励,有时候则是反映着他内心的挣扎与绝望,但我注意到,虽然主题的需求有积极有消极,但这位老人的言语,除了片末,都是悲观的反馈。阿隆索坚决地拿起他的滑板,踏上旅途,看似决绝,但也迷茫和怀疑;看似孤单一人,却也有自己的精神作伴。欧洲的电影这一点我很喜欢,基本不会赋予主角神一般的完美,他们懂得欣赏残缺,也许不善,也许也不是那么美,但起码真实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屏障。
阿隆索是一个充满执念的人。这一趟旅程是为了与妹妹的约定,这是哥哥给残疾的妹妹传输力量,给予鼓励的行动,不过这仅仅是浅层的意义。深层来看,这是阿隆索的自我救赎。
大家都觉得他疯了。他疯了吗?他当然没疯,他只是渴望把自己抽离现实的世界。
这让我思考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把自由最大化地去逃离?
他曾提到他在滑板比赛时,不远处就是他家人的车祸现场。这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这样的巧合让我们被命运所震撼,一种玩弄于股掌之中的气愤会席卷全身。阿隆索在意识里深深的谴责自己,因为沉迷在这样一种现实的虚无中,周围的呐喊、赞美、欢呼都是裹挟他奔向心之所向的阻力,使自己当时却无法抽离。现实和意识被狠狠的撕裂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有意识地远离人群,远离主流的一切。
然后我发现,他非但不是在逃离,反而是在真正面对。也许是因为曾经的遗憾大概只有用堂吉柯德般的孤立无援才能弥补;也许是他已经意识到身处现实中免不了要被节奏带去,恍然之间,自己已经被气氛控制,变得不像自己。他的头脑不足以对抗强大的社会中如漩涡一般的情绪,所以为了专心致志地探索,他选择了一条很少人走的,但却安静的路。
但有意思的是,最后让妹妹会心一笑的是电视上他所说的话。也就是说,他还是要借助他想逃离的,主流的媒体力量。这大概是留给我们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 到底是Blanquita还是Blanca?
他心爱的滑板,他带着她走过春夏秋冬,承载着她负重前行;他爱恋地抚摸她,坚决地守护她;不忍放开她,不容许别人践踏她,她的名字,是Blanquita。
但最后,她被半掩在沙滩上,任由海水冲刷,他和Blanca一起走向远方,不曾回望。
我想每个人都如此。在我们的心中,有两个名字,两种意义和象征,一个是本真的我们,一个是挥之不去的执念。
出发从来都不是为了漂亮地到达终点,也许是为了洗涤,也许是为了疲倦,也许是为了重新站在起点。
西班牙和法国之间横跨的是比利牛斯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界山。
比利牛斯山,位于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法国与西班牙的天然国界,山中有小国安道尔。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这国家公园成立于1967年,沿着法国和西班牙国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致壮观,包括了大量蝴蝶飞翔的草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峰顶。海拔的高度和气候的变化颇大,因而区内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
扩展资料:
比利牛斯大地构造
地理学中,将比利牛斯山脉由西到东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西比利牛斯山、中央比利牛斯山以及东比利牛斯山。
西比利牛斯山从临近比斯开湾的巴斯克山脉向东,海拔逐渐升高。而中部比利牛斯山脉则从Somport一直向东延伸至西班牙阿泰罗尼亚境内的阿兰山谷。Somport源于拉丁语系,是一个位于法国和西班牙边界的山口。
中部比利牛斯山也包含了该山脉中海拔最高的几座山峰:包括第一高峰阿内托峰(Aneto海拔3,404米);第二高峰波塞次峰(PicoPosets海拔3375米);以及第三高峰佩尔迪多峰(MontePerdido海拔3355米)。东部比利牛斯山地区海拔整体较为平缓,一直延伸到最东段的阿尔贝拉山脉,海拔急剧下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比利牛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