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汉语词语,读音为(tóng xué),意思是对同班同学的通称。同师受业。同师受业的人。同伴。清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庄子·知北游》:“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高祖同学。”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审勘得白云娥与任宜男者,居本比邻,幼而同学。”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鸠摩罗什也。”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
唐·司空曙《题暕上人院》诗:“更说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衡阳?”清·孙枝蔚《寄乡中旧游》诗:“混迹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鬼谷子谓李斯曰:“廷尉师事荀卿,学同韩非,亦是大道。”
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明崇祯初,至本朝顺治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黄太冲始之。太冲 《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弇州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沉眉生、陆文虎始也。’”
同学的拼音是tóng xué。
解释: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的人;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近义:同砚同窗。
出处: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明崇祯初,至本朝顺治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黄太冲始之。
例句
1)一到课间,值日生忙着搞卫生,其他同学都到操场上做游戏。
2)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3)老师特别注意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同学之间关系单纯,不像成人之间那么复杂。
5)老师翻山越岭护送同学们回家。
6)篝火熊熊,映红了同学们的笑脸。
7)这学期,小红暗自为同学做了许多好事。
8)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要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9)我们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都很融洽。
10)老师再三强调注意交通安全,可是总有个别同学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