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生于金朝末年,活跃在元朝初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被誉为“曲家圣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剧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窦娥冤》,被誉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戏剧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戏剧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为弱者伸张正义,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的作品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关汉卿也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戏剧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历史剧,也有社会剧和爱情剧,展现了他丰富的创作才华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总的来说,关汉卿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