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多·夏伊人物简介
里卡多·夏伊
里卡多·夏伊(1953年-),意大利指挥家,早年以指挥歌剧而成名,近年开始指挥更多的纯交响乐作品。曾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82-1989),并长期担任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1988-2004)。2005年至今,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音乐总监。
中文名:里卡多·夏伊
外文名:RiccardoChailly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米兰
出生日期:1953年2月20日
职业:指挥家
主要成就:中生代指挥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马勒交响乐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作品
人物简介
在世界指挥艺术中,大器早成的杰出人物一般是比较稀少的,因为指挥家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表演艺术家,它的专业特性决定了它必须需要艺术阅历丰富和音乐思想成熟的音乐家来担任,因此许多指挥家原先都是著名的作曲家、器乐演奏家和歌唱家。然而在指挥发展史上,也的确出现过一些天才的少年指挥明星,例如美国指挥家马泽尔、前苏联指挥家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以及本文中的夏伊等。马泽尔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神童”指挥家,曾以其不可思议的天才震惊了整个世界,并且成了20世纪中后期中威名显赫的指挥大师,而里卡多·夏伊则是时代转入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出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新兴巨星。他的出现,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马泽尔式的天才人物的特殊魄力,因为夏伊本人身上早熟的天才能力,已经使世人尽情地领略到了他那大器早成的绚丽风采。
个人经历
夏伊于1953年出生于意大利的音乐名城米兰,他的父亲卢恰诺·夏伊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学家,曾经担任过斯卡拉歌剧院的艺术总监。夏伊从小跟随他的父亲学习音乐,后来又进入了米兰威尔弟音乐学院中学习作曲和指挥。作为一个稀有的指挥天才,夏伊在不满14岁时就开始从事指挥活动了,当时是受克劳迪奥·西莫内的邀请在“威尼斯独奏者”会上担任指挥的,这次不同寻常的活动,立即便在音乐舆论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夏伊的惊人天才,使人们意识到一颗指挥艺术的灿烂新星已经诞生,于是评论家们纷纷惊呼意大利出现“神童”指挥家,而舆论界则将他誉为“带着指挥棒来到世间的少年”。然而夏伊对此却保持了相当的平静,他没有在这方面去过分地应酬和陶醉,而是继续努力地进修着自己的学业,当时,他在威尔弟音乐学院中跟随贝蒂那尼教授学习作曲,后来又到佩鲁贾音乐学院中拜贝格里诺教授为师学习指挥。从音乐学院毕业以后,踌躇满志的夏伊仍觉得自己在技术和艺术上不满足,于是他又找到了当时担任凯吉阿纳音乐学院教授的著名指挥家费拉拉,开始跟随他继续在业务上深造。这段时期里,由于他的学习成果异常优秀和突出,所以他便被人们公认为是一个具有杰出素质的指挥英才,他的老师费拉拉教授就曾感慨地说到:“夏伊是我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大的天才”。
登台指挥
夏伊从费拉拉教授的班上毕业时已经满19岁了,这时,他便开始作为一个充分掌握了指挥技能的青年指挥家而登上了指挥台,这一年,米兰的新歌剧院邀请夏伊去指挥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维特》,夏伊接到邀请后欣然前往,并且极其成功地完成了这个重要使命。首演的成功,使他一下在米兰成了家喻户晓的重要人物,受到了人们一致的热情赞叹。其实,早在一、二年前,他的才华已经被一些具有卓越眼光的人物发现了,当他在18岁时指挥音乐会时,当时担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的著名指挥大师阿巴多就一下发现了他,并积极设法将他聘为斯卡拉歌剧院的副指挥。在以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夏伊一直在阿巴多的身边工作,他努力跟随阿巴多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指挥艺术经验。这段时间,可以说是他在事业上突飞猛进的时期,而在这其中,阿巴多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则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1974年,21岁的夏伊受美国芝加哥抒情歌剧院的邀请,赴美指挥了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这次机会,不仅使夏伊第一次在美洲大陆上进行了公演,同时也正式揭开了夏伊作为国际指挥家的序幕。然而,真正使夏伊成为世界著名人物的机会则是在1978年,这一年,二十五岁的夏伊在斯卡拉歌剧院极其成功地指挥了威尔弟的歌剧《海盗》,从而使他正式作为一个名指挥而被世界所认识,当时,他所表现出的精湛技艺和大将风度,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人们的心,演出结束后,米兰的音乐评论界热情地将他的成功称为“米兰的奇迹”。
此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斯卡拉歌剧院的指挥台上经常抛头露面的人物了。除此之外,夏伊的名声也开始在世界范围里迅速传开了,1979年,夏伊在著名的英国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出色地指挥了唐尼采蒂的歌剧《唐·帕斯夸莱》,同年,他又在世界著名的爱丁堡音乐节上成功地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举行了音乐会。一连串出色的成绩,使夏伊的能力得到了人们的充分信任,一个又一个的重要演出机会,开始不断地找上他的门来,自从在爱丁堡音乐节上演出成功以后,他在每个演出季节中都定期在英国举行音乐会,指挥的乐团包括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科文特花园歌剧院,此外在这段时间里,他还不断地在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以及其它的一些欧美一流的交响乐团和歌剧院中担任客席指挥。进入到80年代以后,夏伊的指挥活动变得更加广泛和巩固了,1982年,柏林广播交响乐团首先将他聘为首席指挥,紧接着,伦敦爱乐乐团也将首席客座指挥的职务授给了他。
1983年,夏伊又首次在美国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奥地利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登台指挥,至此,他已经作为著名青年指挥家而指挥遍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几家歌剧院。1984年,著名的指挥大师卡拉扬亲自提名邀请夏伊参加当年在奥地利举行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夏伊同样以其出色的表现,在音乐节中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86年,夏伊又被意大利的波伦亚歌剧院聘为音乐总监和常任指挥,年仅33岁的夏伊,再一次使人们感到了由衷的惊讶,这位在世界乐坛上青云直上的杰出人物,以他那不容置否的绝对天才,完完全全地征服了听众们的心。1988年,年仅35岁的夏伊接过荷兰传奇指挥海廷克的班,执掌欧洲三大乐团之一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帅印”,并在此任上度过了17载时光。2005年,他又来到德国,成为百年老店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2011年7月,他还受邀执棒柏林森林音乐会,受到广泛好评。
世界影响
夏伊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指挥家,鉴于他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迅速扩大的世界影响,很多评论家都将他看成是“21世纪的巨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先进而持久的、不可磨灭的优秀潜质,这种潜质实际上就是旁人所不具备的天生素质和超越时代的独特特征,这些素质和特点对于一位青年指挥家来说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夏伊是一位全才型的指挥家,对于歌剧作品来说,他是那种有着轻车熟路般驾驭能力的指挥家。在这一点上,他与阿巴多、穆蒂和西诺波利等人一样,身上的意大利歌剧艺术细胞有着很大的天生因素,在对意大利歌剧作品的演释上,他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这种强大的能力则首先体现在指挥歌剧的数量上。一般来说,从罗西尼以后一直到普契尼等众多的意大利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他的演释都是非常出色的。当然,在这其中威尔弟、唐尼采蒂和普契尼的作品,对他来说是更为擅长的。
夏伊对于指挥交响乐作品来说,同样是一位能够给人们带来深刻印象的人物,多年来,他与经常和他合作的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及维也纳爱乐乐团等名乐团一起举办了数量繁多的交响音乐会,并且灌制了大量优秀的唱片。夏伊指挥交响音乐有着涉猎作品广和理解作品深的特点,除了意大利作曲家的作品以外,他对于19世纪浪漫主义乐派的其它国家的作曲家的作品,也有着十分出色的掌握,例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布鲁克纳等人的作品都属于他擅长范围之内的作品。此外,夏伊对于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也有着非常富有个性的演释。例如: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尤其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他的演释都可以说是异常精彩的。
指挥风格
夏伊的指挥风格是热情、明快和生动,且极富活跃性和动力感。他的指挥特点是既有朝气蓬勃的精神,又有鲜明丰富的内容。一般来说,年轻的指挥家总是喜欢赋予作品更多的绚丽效果而容易忽视作品的内在因素。而夏伊则不同,他从不因为自己年轻就赋予作品更多的火气和外在的效果,而总是尽可能地挖掘作品的深度,这样,他指挥演奏出的音乐就有着一种异常成熟的风格和个性。这种精神的钻研和活泼的风格,使他的录音范围极其广泛——从马勒的大部头交响乐到肖斯塔科维奇短小精悍的游戏之作“爵士套曲”,都能成为经典录音。
录制唱片
夏伊在唱片录制方面,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行家。早在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成了一名很有成绩的唱片录制指挥家了。多年来,他与世界上著名的格拉莫风唱片公司、伦敦唱片公司和迪卡唱片公司等录制了数量惊人的古典音乐唱片,这其中既有经典型的意大利及法国歌剧作品,又有包括各个时期的古典交响曲和协奏曲在内的交响音乐作品,现在,他仍然是世界各大唱片公司所最为青睐的人物之一。
其实,这种后来的必然性结果也都是从起初的偶然性因素得来的,比如夏伊所录制的第一张成名的唱片是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维特》,而指挥录制这部歌剧的机会对夏伊来说是极其偶然的。因为当时的格拉莫风唱片公司本来预约的是由小泽征尔来指挥录制的,可是后来小泽征尔因故不能参加指挥录制,于是格拉莫风唱片公司就临时把夏伊请出台,来代替小泽征尔指挥该剧的录音,没想到这个偶然发生的事件却一下成了夏伊一举成名的机会,从那以后,欧美的各大唱片公司就都纷纷聘请夏伊录制唱片了。
夏伊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今天世界指挥界中的栋梁之材,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他肯定会在他所从事的指挥事业上激流勇进、大展宏图的,展望未来,人们可以充分地相信,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指挥家,必将会成为新世纪中最有影响和威望的指挥巨人,而夏伊今天所留下的辉煌业绩,则早已向世界证明了人们的这种期待是绝不会落空的。
德·西卡的导演作品
1942年 《孩子看着我们》 (I Bambini ci guardano)
1945年 《天国之门》
1946年 《檫鞋童》 (Sciuscia)
1948年 《偷自行车的人》 (Ladri di biciclette)
1951年 《米兰的奇迹》 (Miracolo a Milano)
1951年第4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52年 《温培尔托·德》 (Umberto D)
1955年美国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1953年 《终站》 (Stazione Termini)
1954年 《拿坡里的黄金》 (L' Oro di Napoli)
1956年 《屋顶》 (Il Tetto)
1960年 《乔恰拉女人》 (La Ciociara)
1962年 《万劫余生情海恨》 (I Sequestrati di Altona
1962年 《三艳嬉春》 (Boccaccio 70)(与费里尼、维斯康蒂各执导一段)
1964年 《昨天,今天,明天》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1965年第37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1965年 《意大利式的结婚》 (Matrimonio all'italiana)
1966年 《怪贼飞天狐》 (Caccia alla volpe)
1967年 《七段情》 (Woman Times Seven)
1968年 《趁当年》 (Amanti)
1970年 《向日葵》 (Girasoli)
1971年 《芬奇·康蒂尼斯的花园》 (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1971年第21届德国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70年 《故国梦》
1971年 《悲惨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