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喜剧片
导演:Perry Dell
主演:Paul Daniels Yolanda Beckham Bernie Schwartz
年代:1974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上次更新:2024-05-08
广义来说,能公开或私下完全控制或干预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完全或极大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新闻自由等自由权利,将所有国家权力独揽的个人,足以称之为“独裁者”。狭义来说,全然未依民主制度程序,攫取国家最高权力的个人,即称之为“独裁者”。
独裁者大都是通过武装、暴力等形式夺取国家大权(例如西班牙的佛朗哥);也有独裁者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后或国家元首任命其为政府首脑后才开始实行独裁统治(例如德国的希特勒)。
独裁、专制政治是指由一个人、或具紧密关系的一群人乃至一个阶层,以绝对权力控制的政治体制。
独裁的体现通常在于能公开或私下完全控制或干预整个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领域,完全或极大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及新闻自由等自由权利,将所有国家权力独揽于一身。
独裁是相对于政府强行控制人民群众服从统治阶级意志而言的。但是即使是所谓的民主国家,也常有镇压和监视。
独裁在古典意义上是由一个人享有绝对权力的政治制度,具有这种制度的政治实体一般被称为独裁政权或者独裁政府。独裁政府的统治者称为独裁者,广义是皇帝、国王、总统,现代也扩展为执政党领导人、军事首脑、宗教领袖等。
独裁者因为其具备权威性,所以可以更方便地集中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高效率的完成他(或他们)认为合适的目标,并实行他认为合适的政策。这种政策或许是出于其个人目的,也可能具有独到的和长远的意义。
独裁、专制政治并不直接等于暴虐的统治,虽然人们通常认为在这种体制下的政府,对其所有公民采取苛刻和近乎绝对的控制。比如,“开明专制”特指在十八世纪时开始发展的一种政治模式,独裁者以其权威在国内进行一些社会改良,推动社会变革。
很多人为电影《独裁者》贴上“雅俗共赏”的标签,但在我心中,《独裁者》就是一部,一俗到底的“俗”,并没有“雅”,最后的升华,更类似于俗到极致的反弹。
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纯喜剧OR高级黑。
纯喜剧角度:它低俗、恶搞,甚至有那么一丝乱来,但笑点确实频出,捧腹不断,足以从头笑到尾。它不会让你哭哭啼啼,继而深思,它只会从头到尾,一直贯彻荒诞无比的剧情和逻辑,无节操,无下限。
导演拉里查尔斯,是一位在荒诞喜剧领域,有着较高地位的大师。而这次的《独裁者》,他玩的更嗨,更荒诞。
高级黑角度,它又有两成内涵。
表面:大胡子造型,中东腹地的国度,不说你也知道是在黑谁。当然除了主黑的中东某国以外,其余第三世界国度,包括咱们中国也是被小黑小闹了一把,当然无伤大雅。
内里:最后一场演讲,直指世界上最大的那个标榜民主的国家,极尽吐槽之能,高黑之典范,但所言之事,又句句在理,直击心底。
从理论上来说,这部电影能够公映,实在是个异数。或发审之人老眼昏花,或他们的某个角度确实比我们更开放。
当然,无论是哪个角度,最终围绕的核心点,都是剧中主角:艾拉登。
含着金钥匙出生
与他相比,我们世俗中定义的富二代真的弱爆了,艾拉登是一国之君,住在金碧辉煌的皇宫,他可以做他一切想做的事情,随意定人生死,随意改变国策。
那场无厘头的短跑比赛,是他整个糜乱、奢侈、无度生活的缩影。
遭遇巨变,人生来到转角
一次正常的出国访问,却被国内的“兄弟”,二号人物来了一个“狸猫换太子”,艾拉登成了那个多余的人,他面临着整个国家的遗弃和兄弟安排的追杀。
他慌乱之余,走进了一家超市,而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女主角佐伊。
当然,千万不要误以为这是一个转折点,艾拉登会挖掘内心的善良,继而变成一个明君之类。
艾拉登依旧是“无厘头”、“极度嚣张”。
撕毁协议,独裁继续
一番莫名其妙的复仇之后,艾拉登重新回到了那个属于他的位置,面临着所有人都期望的民主!他专横的撕毁了协议,并宣称要将独裁进行到底。
最后的那场演讲,取材于卓别林《大独裁者》,但风格迥异,内涵却如出一辙。
它的所有矛盾,直指美国:“民主,长腋毛,还有点超重,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但是富人输光家产以后,却还要穷人来买单。”
艾拉登将继续走他的独裁之路,只是在外面转了一圈以后,似乎他的独裁变得有了那么一丝人情味,他依旧嚣张,但不再无理,他依旧抬头看世界,但不再只以自己为中心。
艾拉登是电影中的人物,他嚣张跋扈、极端冷血、自私。在现实中,艾拉登这样的角色,自然是不存在,但类似他性格里的那种体系,则是有的,它代表的是人民对美帝主义的一些认知缩影,最后的改变,则代表着人民渴望的那种升华,哪怕体制不变,但是否可以变得有那么一丝人情味?
以电影比喻国家,以艾拉登比喻体系,以他的浮夸性格吐槽体系的腐朽,它的所有反抗,则是民众的心声,这就是《独裁者》,恶俗,但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