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堂之门在哪里
西藏天堂之门是圣象天门,位于西藏那曲市班戈县青龙乡5村境内,圣湖纳木措北部恰多朗卡岛上。它静静藏匿于纳木错的北岸,隔着圣湖与神山念青唐古拉对望。这是老西藏心中深藏的天边秘境,也是西藏美景的终极之地。
圣象天门峡湾内有一寺庙废墟,野草丛生,残垣断壁,在斗争年代已毁几十年了。它曾经怎样不重要了,它就这样颓败的被人遗忘了几十年,只有日月星辰和碧蓝辽阔的纳木错静默相守。废墟内侧紧贴布满洞窟的崖壁,洞窟大小、功能、奢简不一,有的仅容一躯修行,有的扩展了外墙,三五聚集念诵梵音,有的则是藏经洞。洞窟内岩壁常见厚实油黑,这是常年炊烟熏制。这发亮的油黑让空荡荡的废墟刻骨真实,曾经,曾真的存在。坎特伯雷大教堂为何被称之为“天堂之门”?什么时候修建的?
在英国的肯特郡,在那里坐落着一个基督教的发源地,这便是坎特伯雷大教堂。由于坎特伯雷大教堂身份非常的神圣,所以它也被赋予了一个非常梦幻般的名字天堂之门。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座大教堂曾爆出了要关门的消息。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消息,因为,游客太多,给教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教堂的建筑有所损坏。并且,未能获得全国博彩基金的1000万英镑拨款,无法从事建筑翻新修缮,所以,必须关闭一段时间,以便于修缮教堂。
其实,说起这座教堂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那个时候,这座教堂就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为,肯特郡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发展很快,也很繁荣。大约在公元43年,这里就有一个小教堂,叫做圣马丁教堂,也是至今为止英国最古老的一座教堂。
到了公元597年前后,有四十名来自于罗马的传教士到了这里,他们在圣马丁教堂宣传教义,之后,又修建了一座修道院,它就是圣奥古斯丁的前身。可惜,现在因为无人修缮,放眼望去,就是一片荒芜之地,早已没有了往日的恢宏气势。
到了十二世纪的时候,这座大教堂一下子就成为了整个欧洲最为重要的圣地,很多教徒从四面八方赶来。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盛景却与一场谋杀有关。
在中世纪的时候,教会的势力大于国王,可以与王权相比肩。为了打击教会的势力,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就任命自己信任的属下托马斯·贝克特为坎特伯雷教堂的大主教,希望他能够就此控制住教会。但是,让国王亨利二世没想到的是,他任命的这个人,居然真的到教堂里面生活了。
可以说,托马斯·贝克特并非什么宗教人士,其实,他在出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之前,则是国家重臣: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与亨利二世本是地地道道同一条壕沟的战友,并且,亨利二世的儿子亨利小王,甚至,还曾经寄养在他家里,视他如父。
但是,此时贝克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教堂着想,这也导致英国国王亨利二世没有达到目的。于是,英国国王亨利二世就在1164年颁布了针对教会的宪法,要求:凡是教士犯了罪,也要公开审判,并限制了教会司法,要求贝克特签字承认。
无奈之下,贝克特只能向教皇求助,但是,因为教皇已经流亡到了其它地方,且花费都是由英国国王支付,所以,教皇也并未明确其表态。最终,贝克特只能选择逃亡,不过,后来又被抓了回来。因为报复,贝克特在国王亨利二世给儿子加冕之时回来了,并受到了信徒的欢迎。
此后,他免除了参与加冕典礼教士的职务,国王亨利二世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就派出了手下的骑士,将贝克特杀死了。
贝克特死亡的消息传出之后,整个英国都为此沸腾了,甚至,在欧洲引起了一场大变。这是亨利二世国王没有想到的,也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现在,事态已经演变成了自己公然向教会宣战,而教会的信徒也开始到坎特伯雷教堂聚集,为贝克特哀悼。
到了1172年,教皇把贝克特封为了圣徒。没想到在两年之后,在坎特伯雷大教堂,国王亨利二世居然亲自到这里来为贝克特请罪。他跪倒在贝克特的墓前,接受牧师们的轮番鞭笞。至今,在教堂的西北角,还有一个十字架上面有两把长剑,指着的地方就是贝克特逝世的地方。
因为他的传奇性,很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是用他的故事进行改编。由于,贝克特故事的大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就出了一本叫做《大教堂谋杀案》的剧本。上演之后,受到了很多的好评,并受到了英国民众的欢迎。
贝克特的去世,并不是毫无用处,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王室之人再不敢用那样直接的手段去干涉教会了。
后来,这座教堂就得到了续建和扩充,并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现今,长156米,宽50米,成为了这里最宏伟的教堂,也是这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但不幸的是,就在亨利二世请罪后不久,教堂的唱诗班就被大火烧毁了。之后改建,就变成了哥特式建筑。
只可惜,在建筑的过程中,因为建筑设计师发生了意外,只得终止修建,由英国建筑师继续完成。他把原来的法国早起的哥特式风格变成了罗马式的风格。所以,这也不算的一个完全的哥特式建筑。不过,这座教堂的混合式风格,却开启了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传统。
到了十二世纪,在法国巴黎的近郊,哥特式就正式出现了。
后来,在英国开始流行,但却是一个不同的表现方式。英国的哥特风格比法国的更加灵便,法国的哥特建筑重视的是垂直向上的挺拔之感,而英国的表现形式则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扩展,并且,在拉丁十字的交点上,还会建造一座高大的尖塔。
可以说,是这座教堂的混合式风格,打开了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传统大门。虽然,哥特式在法国起源,但是,英国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哥特式建筑变得更加的灵活,更加的气势宏伟。
现在,在这座教堂的中堂上,是整座建筑最精华的部分。每一根柱子都是拔地而起,用垂直的线条和尖顶撑起了一个空间。并在穹顶之上设计了精美华丽的图案,似有飞腾之势。在英法战争中立下功勋的黑太子,与开创兰开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都被安葬于此。
之后,随着宗教的改革,英国就逐渐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体系,成立了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教会。此后,这座教堂就一直是英国国教大主教的居住之所。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不仅是英国国教的一号人物,还是全世界圣公会的精神领袖。
二战期间,许多的地方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而这座教堂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有人说,这是贝克特的护佑。历史总是向前发展,曾经的一切,都随着时间而消逝了,只有这座教堂还屹立在那,用它的庄严与恢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