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镇旧名贞丰里,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
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蒙等曾寓居周庄。
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 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虚搏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逐渐稠密。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
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
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
清初复归长洲县,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
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
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清雍正三年(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
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
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
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
1949年5月8日,周庄解放,归属吴江甪直区。
1950年把镇西原属吴县部分划归吴江,结束了两县分治的状况。
1952年以后,周庄镇归昆山县(今昆山市)管辖。
扩展资料:
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
周庄的快船堪为奇异。
比赛前,先由手巧艺高的工匠在船上搭起花棚,称为“花快”。
花棚分头棚、舱棚和艄棚,棚上披挂绸缎幢幔。
装饰华丽,异彩纷呈。
头棚上悬挂彩灯,插上彩旗。
舱棚上流苏飘挂。
舱中坐上锣鼓乐队。
高高艄棚供橹手们遮阳。
每船备头篙、大橹、小橹各一置于船体左右两侧。
大橹旁搁跳板于舷外,伸出水面。
每船配有十五六名身强力壮的橹手。
身穿紧身衫衣,脚蹬绣花布草鞋。
比赛开始,船与船比,村与村比,龙腾虎跃的橹手各司其职,出跳、扯绷、把槽,配合默契。
出跳的气宇轩昂地站立在跳板上猛力拉绷。
扯绷的跺脚叱喝。
把橹的尽力推艄,扳艄。
撑篙的屹立在船头,点篙调向,指挥自如。
参赛的快船在铿锵的锣鼓声中似飞箭出弦,奋勇争先。
周庄人吃茶历史悠久,历来有吃“阿婆茶”、“讲茶”,喝“喜茶”、“春茶”、“满月茶”等习俗,名目繁多,被称为江南水乡的“茶道”。老誉简
周庄的“阿婆茶”在江南水乡颇有名气。
相叙到周庄,未吃阿婆茶,不算真正到过周庄,在周庄,吃过阿婆茶的人,将会品出水乡古镇的味道来。
在周庄,侍裤无论在市镇或农村,经常可见男女老少围坐一席,杯杯清茶,碟碟茶点,边吃边谈,有说有笑,称之为吃“阿婆茶”。
周庄人吃阿婆茶源远流长。
如今深宅大院人家仍珍藏着宋代图案优美的青花瓷盖茶碗、细巧玲珑的茶盅、高雅古朴的茶壶和釉色光亮的茶盘。
元代,陈去病的先祖由浙江迁居周庄,以锤薰炉为生,生产铜锡茶壶。
如今,镇上明清建造的徽帮茶叶栈房犹存,其中吴庆丰开设在清初。
程义泰开设在清乾隆年间。
徽帮茶庄从产地购进原件毛茶,为了迎合茶客需求,进行筛选,复焙和窨花,拼色出售,色香味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