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朝政、蓄养男宠的北魏冯太后,为什么能名垂千史?
她原本是皇宫内的奴婢,因为美貌出众,13岁时被北魏文成帝看上封为皇后,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扔下了24岁的皇后和11岁的儿子,由于继位的献文帝年幼,北魏朝政大权就落在了年轻的太后手中,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冯太后
冯太后聪慧过人,处理起政事来也是游刃有余,北魏的国势蒸蒸日上,冯太后年轻寡居,难免寂寞难耐,再加上她大权在握,于是就开始找一些英俊的男子来陪伴自己,她的第一个男宠叫做李奕,李奕出身高贵,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被冯太后瞧中,宣进宫内,两人就把事情给办了,逐渐长大的献文帝,对冯太后和李奕的事情很不满意,再加上冯太后不肯放权,经过一些人的从中挑拨,献文帝终于看不下去了,于是他就找了一个借口把李奕处死,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冯太后逼迫献文帝退位,传位给他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于是献文帝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太上皇
然而冯太后并没有放过退了位的献文帝,几年后,她派人下毒毒死了献文帝,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这时她又相中了朝中的另一个大臣王睿,王睿是鲜卑族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但是王睿是个有妻室的人,冯太后担心他不肯就范,就先给他一个宫廷侍中的职务,时间一久两人也就好上了,冯太后十分喜欢王睿,不断的给他加官进爵,王睿在48岁时去世
冯太后的第三个男宠名为李冲,也是朝廷大臣,官拜中书令、南部尚书,李冲从小就是一个美男子,成人之后更是英俊不凡,冯太后对他也十分恩宠,除了封李冲为陇西公以外,每月还赏赐数千万钱给李冲,这种恩宠一直持续到了冯太后去世
冯太后喜欢男宠的事情不但在北魏人尽皆知,就连南朝的萧齐也知道了冯太后的爱好,南齐有一次派遣使者来到北魏,这个使者名为刘缵,长得很是英俊潇洒,冯太后一眼就看上了,于是也把刘缵也纳入自己的帐中,两人把公事私事一起办了,于是以后南齐有什么外交上的难事就都交给刘缵去办
1 有勇有谋 稳定北魏朝局
冯太后的丈夫文成帝病逝后,留下了孤儿寡母,北魏的朝政大权就落在了太原王、车骑将军乙浑的手中,乙浑专横霸道,经常盗用献文帝的诏令来铲除异己,在他当政一个多月以后,他就借用皇帝的名义给自己连升三级,位居丞相之位,史载:
己酉,以浑为太尉公……秋七月癸巳,以太尉乙浑为丞相,位居诸王上,事无大小皆决焉
乙浑在北魏朝廷建立了自己的独裁统治,大臣们敢怒不敢言,眼看朝局混乱,北魏皇室有覆灭的危险,冯太后表现出的勇气和谋略完全不像一个24岁的女人,她与大臣秘密制定计划(野史上说冯太后用自己的身体来引诱乙浑上钩),命令侍中拓跋丕率兵逮捕乙浑,然后立即处死,随机宣布自己临朝听政,稳定了北魏的朝局
几个月后,驻守长安的东平王拓跋道符举兵叛乱,钜鹿公李恢、雍州刺史鱼玄明等人被杀,关中危急,冯太后当机立断,派道符司段太阳平叛,斩杀了拓跋道符和他的兄弟,顺利地平定了叛乱,北魏自太武帝开国,几乎岁岁征战,国内各方势力此起彼伏,朝局不稳,直到此时,北魏才算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冯太后的表现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2 男宠个个才华横溢 是栋梁之才
冯太后年轻寡居又大权在握,为了满足私欲,找男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但凡是女主的男宠,除了长得帅、身体好以外,个人素质一般来说都不怎么高,就拿武则天来说,她的男宠薛怀义、张易之兄弟等人几乎没什么政治才能,跟大臣打架、喝酒、擅权、结党,除了好事什么都干,就知道给国家添乱,而冯太后的男宠却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各个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文成帝死后,冯太后悲痛难当,在文成帝的葬礼上投火,想要追随亡夫于地下,幸亏宿卫监李弈及时把冯太后抱住,才使冯太后免于被火烧伤,就这么一抱,冯太后对李弈产生了好感,一来二去两人就半公开地在一起了,冯太后诛杀乙浑,背后就有李奕的帮助,可以说,李奕在稳定北魏朝局这件事上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冯太后的第二个男宠王睿,身形魁梧,武力过人,有一次冯太后和孝文帝在观看进贡来的几只老虎,忽然一只老虎跳出了栅栏,猛地扑向太后和小皇帝,危难之际,王睿挺身而上,手持长戟护住了太后和皇帝,把猛虎赶回了笼子里,冯太后从此对王睿更是依赖,太和五年,沙门法秀谋反,牵连者甚多,王睿上书说:
与杀不辜,宁赦有罪,宜枭斩首恶,余从原赦,不亦善乎
就因为他这句不要滥杀无辜,皇帝就赦免了一千多人,可见王睿是一个忠良之臣,王睿历任、镇东大将军,赐爵中山郡王,就在他临终之前,还在向皇帝上书述说刑政之宜,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冯太后挑人的眼光越来越成熟,她的第三个男宠李冲更加优秀,李冲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卓尔不凡,他进入官场后,因为办事谨慎,头脑灵活,逐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冯太后改革时,李冲创立了三长制,用以抑制豪强、扩大税基,冯太后去世后,李冲继续辅助孝文帝改革,他勤劳国事,审慎周密,天下人都把李冲看作是北魏不可或缺的能臣,在迁都洛阳一事中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孝文帝对李冲愈加敬重,常常称其官职而不直呼其名,所以说,冯太后的三个男宠各个是人中才俊,选男宠能做到这个份上,冯太后真可谓是天下奇女子啊
3 为孝文帝汉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前两点还不足以说服人的话,那么主持改革,则是冯太后能够名垂青史的最重要因素,北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鲜卑人在马上夺取天下,崇尚武力,在建国之初,北魏的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官员的大部分收入都是来自于巧取豪夺和贪污受贿,针对吏治腐败的现象,冯太后主持实行了俸禄制,规定: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冯太后还派出使者巡视全国,在俸禄制实行以后,凡是贪赃一匹绢布以上的官员,就可以被判处死刑,这项改革引起了许多守旧派的不满,以淮南王拓跋他为代表的鲜卑贵族坚决反对,不久,孝文帝的亲舅舅、秦益二州刺史李洪因贪污受贿事发,被押送京城,诏命令其在家自裁,牵连者四十余人全部处死,这件事情引起了朝野震动,从此北魏吏治为之一新
从表面上看,俸禄制的实施是为了整肃吏治,更深一层的含义则在于,它使鲜卑贵族的身份发生了变化,鲜卑贵族从以往的游牧部落首领,逐渐转变为拿国家俸禄的官员,这样就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也强化了皇权,为之后的改革措施能够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太和九年,冯太后以孝文帝的名义宣布实施均田令:
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国家把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配给农民,不同年龄、不同劳动能力的人口有不同的分配方法,成年男子每人40亩, 妇女每人20亩,均田令的实施,让农民有地可种,有田可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增加了税收,这项土地制度为后来的周、齐、隋、唐等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在唐初达到巅峰,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北方经过长期战乱,豪强林立,坞堡成群,地方豪强和大地主们在自家的庄园内隐匿了大量的人口,同时又兼并了大量的土地,让更多的流民依附于自己,这十分不利于国家统治,针对这一现状,冯太后采纳了李冲的建议,在全国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三长的一或两名家人可以免除徭役,三长制推行以后,有效的重建了地方基层组织,抑制了地方豪强的势力,扩大了税基,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北魏的国力迅速提升
冯太后去世以后,由她亲手抚育成人的孙子孝文帝亲政,孝文帝继续推动了北魏的改革,并不断加深鲜卑贵族的汉化,中国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民族空前融合,为隋、唐帝国的繁荣兴盛打下了基础,这些都离不开冯太后的努力,少数民族出身的冯太后没有受到传统儒家道德的束缚,蓄养男宠只是小节,作为北魏的实际统治者,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保持朝局的稳定、让百姓有好日子过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一点上说,冯太后做得十分优秀,较之武则天、慈禧等人,冯太后无疑是一位更加杰出的统治者北魏冯太后是如何走向权力巅峰的?她为什么能名垂青史?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以男性为中心。“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更是使政治权力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但是在男性把控的政治领域,仍然有女人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最高皇权,北魏的冯太后就是个中翘楚。她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政治家,她的所作所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那么,在母凭子贵的封建王朝,没有皇子的冯太后是怎样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前朝的权力巅峰并名留青史的呢?
这要从冯太后的身世说起。 冯太后出身高贵:她的祖父冯文通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她的父亲冯朗在北燕亡国后投降了北魏,她的母亲王氏是高丽国皇室的远房亲戚 ,她的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昭仪。 如此高贵的出身注定了冯太后不平凡的命运 ,而她的经历更是 铸就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一.国亡父丧没入皇宫为婢
冯太后出生后不久,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了。冯朗被杀后,冯熙由其母携带逃到羌氐中抚育,学到一身好武艺,多年以后才找回。按照惯例,冯太后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多亏了姑母冯昭仪的悉心照料,才使得冯太后在幼年时得到了些许的关爱,摆脱了学做苦役的营生。就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与你争我夺的权力之战中,冯太后慢慢地长大了。
二.一朝选中,婢女成皇后
在冯氏12岁时,就已显现出沉鱼落雁般的容貌,加之其久入深宫,颇懂宫中礼仪,在13岁的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不久,就被选中立为贵人。 婚后,陪王伴驾的她深得皇帝宠爱。也让她更有条件熟悉和了解国家最高层的政治运作了。由于用人得当,特别是由于重用汉族大臣高允,文成帝统治时期的北魏处于较为稳定发展的状态,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朝廷上对汉人的看法也明显改观。这对于日后冯皇后当政期间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的措施,无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北魏太安二年(456年)15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冯后主持中宫,除了她的聪慧与才貌外,也与她在宫中生活多年深谙宫内诸多关节有关。因为,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这在北魏历史上属于旧制。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手工铸人,这是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仪式,来源于佛教的铸像,目的就是占卜凶吉,比如立皇后这件事,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据说这种占卜难度非常大,成功率有多少呢?从北魏立国开始到冯太后之前,总共有仨女人,手铸金人,成功的只有一个。不管什么原因,冯太后的手铸金人仪式一次成功,皆大欢喜,就这样,曾经的婢女,现在跳级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三.抚育太子,辅佐幼帝,初涉朝堂
冯后虽贵为一国之母,但始终没有诞下一儿半女。当然,这可能和当时的北魏惯例有关。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就立下规矩:凡后妃所生之子被立为太子,生母皆要被赐死,以防母以子贵,干涉朝政。后来,文成帝与李妃所生的儿子一一不满两岁的拓跋弘便被立为皇太子。按照祖制,李氏被赐死。那么,抚育皇太子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冯后的肩上。 冯后把拓跋弘视如己出,疼爱有加。而拓跋弘对冯后也是如亲生母亲一般对待。所以,在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拓跋弘登基之时,就把冯后封为皇太后。此时的献文帝拓跋弘年仅12岁。由于皇帝太小,于是冯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在这段时间,冯太后显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魄力与雄才大略,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干净利落的诛杀了想篡位的太尉乙浑等人,平定各种叛乱,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北魏皇兴元年(467年),冯太后喜得长孙拓跋宏。她十分喜爱这个孙子,于是便决定归政献文帝,自己抚养长孙。
四.废除献帝,再掌朝政,培养忠于她的政治集团
献文帝亲政后,却令冯太后极其失望,不仅改变冯太后的施政方针,而且还重用对冯太后不满的人。 这使得冯太后大为动怒。不久,在冯太后的威逼之下,献文帝宣布退位,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即孝文帝。此时的献文帝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实际上还牢固掌握北魏朝政。后来,冯太后经过一场宫变把太上皇拓跋弘鸠杀。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再次成为北魏政治权力的中心。无论才识、气度还是政治经验,都更加成熟了。冯太后再掌朝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献文帝死后,政局动荡起来。不仅如此,献文帝时所整治的贪污犯罪,在其死后再次屡起,也使北魏统治面临潜在的威胁。为了北魏长治久安,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冯太后恩威并施,整顿吏治,赏罚分明,注意培养扶植一些贤能之士做亲信,组成一个效忠她的领导核心。在这个领导集团中,有拓跋氏的贵族,也有汉族名士,有朝廷大臣,也有内廷宦官。尤其重用汉臣。
五.站在权力巅峰,开始改革,为孝文帝全面实行汉化奠定基础。
由于培植起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政治集团,冯太后的临朝专政取得了成功,所谓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太后多智,猜忍,能行大事。杀戮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帝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而最为令人称道的是,冯太后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手腕,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尽可能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正是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才真正成熟起来,而且能够继承冯太后的改革事业,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这恰恰也是冯太后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成功之处。
冯太后的改革包括俸禄制度、均田制度、三长制度,这些改革对于促进北魏由鲜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过渡起到了推动作用,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太和十年(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太后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
冯太后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之类的伤生鸷鸟。平日穿戴,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她临朝以后,也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
冯太后尽心尽力地抚育、培养、辅佐拓跋宏。而拓跋宏也始终对冯太后孝顺有加,并继承发展祖母的政治路线,成为一代明君。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49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