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与远雷》在日本斩获了直木奖和书店大将,销量还一度超越人气作家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很多读了《蜜蜂与远雷》的朋友,都认为作者恩田陆讲述了一个平平淡淡,却又非常感人的故事,背后也牵扯出了各种欢喜、烦恼还有不安。相信很多朋友也曾面对过这样的情绪,下面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则《蜜蜂与远雷》的书评,看看其他读者是如何评价这本小说的吧。
《蜜蜂与远雷》读后感一:
超级喜欢《蜜蜂与远雷》!
它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感人的故事:三年一度的芳江钢琴比赛开幕,具备不同身份和天赋的参赛者们在此邂逅,他们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还有各自的使命感互相激励着他们,在这场精彩绝伦的钢琴大赛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幻化出无尽的音乐宇宙,让我们徜徉其中,获得能量。
里面对钢琴曲的描述太神奇了,奇妙的音符,整个人都沉浸其中~
看了真的停不下来
好想看一场音乐会啊!
不管到这个世界哪个角落,音乐都是共通的语言,没有语言的墙壁。每个人都能分享音乐的感动。人类有语言的墙壁,我真羡慕音乐家。
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甚至称得上残酷的世界
练习并不仅仅是练习,更是下苦功以量补质的方法。
他忽然想到。
自己一直听到的羽翅声,是祝福这个世界的声音,是不辞辛劳收集了生命的光辉的声音,是生命自己的声音。
作者:Estrella呀(来自豆瓣)
《蜜蜂与远雷》读后感二:
不看这本书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原来小说还能这样写,原来文字还能如此出彩,原来白纸黑字是真的能发出声音!作者恩田陆不愧被称为文字魔法师,我也是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做文笔,文笔不是说你用词多古多偏僻,而是能用文字把你所思所想简单直接的表达出来,这本《蜜蜂与远雷》做到了,并且做到了极致。有人称赞说本书是《交响情人梦》的浓缩文学版,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跟你说,如果翻过来把《交响情人梦》说是本书的音乐版也一点都不过分!
虽然对我这个音乐白痴来讲,钢琴演奏妥妥的是高雅人才玩的东西,什么C大调、G小调一点也不明白,贝多芬肖邦莫扎特巴赫舒伯特更是只听过名字,对他们到底演奏了什么和有什么震撼心灵的更是一点都不了解,但这丝毫不影响观看本书,甚至可以说这样读起本书反而更有冲击力。那种感受就像是用文字来为你描绘一场十级台风,场面一片呼啸,地动山摇,心神为之所夺!
故事并不复杂,小说是标准的群像描写,以日本静冈县举办的国际钢琴比赛为原型,虚构了一个每三年举行一次的芳江国际钢琴比赛。这次参赛选手中有被音乐之神眷顾而家中竟然没有钢琴的少年风间尘,自由的琴声透过文字差点让我落泪;有曾经因母亲过世而告别舞台的荣传亚夜;有年龄最大的28岁选手高岛明石;有白马王子之称的马塞尔,这些少年因为各自的信念与坚持在大赛上用音乐展现自我。
作为一本优秀的群像描写,《蜜蜂与远雷》不仅照顾到了选手的心路历程,更是没有落下他们师长,以及评审人员的心念转变。比如最出彩的风间尘的几次演奏描写,每一次都有新意,每一次都让人看着文字就沉醉其中,而评审的表现更是前后大大出乎意料,也增强了小说的戏剧张力,吸引人继续往下看,想要知道最后的结果。
还有一点是一定要说的,小说原作者固然令人惊叹,但是本书的中文翻译也同样大才,小说中对音乐有这样的文字:让人难以置信的才华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本书的翻译身上,只有你看过本书,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听说已经有本书的铁粉在网易云建了小说中几位主人公演奏的钢琴曲歌单,我这个音乐白痴就不去听了,去也听不懂,文字已经足以让我迷醉,但是如果你是懂音乐的人,强烈推荐在看本书的时候背景音乐放着同样的钢琴曲,相信那一定会让你爽到飞起来!特别是作者那高超的描述技巧,把音乐这样无形的东西用漂亮的文字幻化成实物冲击人的观感!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去亲吻手边的蜜蜂,去聆听远方的阵阵雷声。
作者:陈友谅(来自豆瓣)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来,被文字不停地打动,内心震颤,身体也抑制不住地有反应,全身颤动。
借助文字传达的音乐带给我一种奇妙的、“神圣”的感觉,眼泪也一次一次充盈眼眶……
上一次获得/“被赐予”类似的阅读体验,已经是十多年前,那一天我从早晨一直阅读到天黑,仿佛掉入了书中,世间一切都被遗忘……
看完“哈利路亚”这一小节,或者说听完风尘间的演奏,我太想与他人分享我的触动,记下了上面的一段文字。
写完以后,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又删除。想着看完这本书,也是经历完这一趟阅读之旅后,再写一篇长长的文字,好好地与大家推荐这本书。
暂停阅读,写了一些文字以后,突然意识到右耳后面被蚊子咬了,便起身上楼。回到房间,换上拖鞋,继续阅读。
看到“若你能回来那多好”这一小节,又有点忍不住,光是这个小节的题目,已经能猜到大概得情感触动点。稍微犹豫了一下,还是继续阅读,犹豫的时候想起来《歌手》今年最后一期青峰的最后一首歌《歌颂者》,那天看直播时,歌名和第一句歌词一出来,就已经感动到不行,一首歌唱完,最后家凯冲过去抱着他,任他感动流泪,我在电视机前面也哭得不行,他们又回来了,苏打绿还有我自己的一整个青春的记忆,一起袭来,温柔地将我包裹。
看完“若你能回来那多好”,在文字中聆听荣传亚夜的演奏,以及她内心的纠结、“沉重的绝望”后,我确确实实地“哭了”,鼻涕和眼泪自己就跑了出来。
真的太久太久了,没能看到这样的小说,“您”带我走进一个新的世界,看到自身无限的可能,我像荣传亚夜“热爱音乐 有一种想要哭出来的冲动”一样,热爱阅读和写作。
故事中,亚夜在临上台之前,“感觉有热血涌上太阳穴。/我想弹钢琴,像风尘间那样。/我想弹钢琴,像过去的自己那样。/曾经的欢乐,我想再次把它弹奏出来。”
读到这里,似乎什么东西也在我的心里开始松动、扎根、萌芽。
我想写作,像荣传亚夜那样。
我想写作,像过去的自己那样。
曾经的向往和欢乐,我想再次把他们记录下来。
“浪漫曲”这一小节,亚夜和马赛尔相遇后谈起他们童年共同的启蒙老师:(p.171)
“小马,你真是个天才。”
“是吗?”
马赛尔淡然的摇摇头。
“我觉得,小亚和老师才是真正的天才。”
听他这么说,亚夜十分激动。
对,真正的天才是棉贯老师。自己把马塞尔带过来,老师也什么都没说,只是笑着教我们两个人钢琴。老师看出了马塞尔的才能,被他的才能震惊。而现在,当初的少年已经长大了,变成了未来闪闪发光的明星,如果老师在这里会眯起眼睛,开心不已吧。
然后,亚夜告诉小马,他们的棉贯老师已经去世了。“马赛尔脸上显出惊讶的表情,笑容消失了,他的脸变得苍白”。
读到他俩决定去墓地看看老师,想起自己也是老师的这个身份,想起前文亚夜回忆起棉贯老师时,内心的想法:
(p.128)“啊,那是棉贯老师的声音。亚夜轻轻点着头。/给她打下弹钢琴的基础的虽然是母亲,但叫她爱上钢琴的却是棉贯老师。老师毫无分别的爱着所有音乐。她最喜欢老师的课,打开老师家的门,总是流淌着各种各样的曲子,她好喜欢去上钢琴课,几乎每天都会飞奔过去。”
“但是老师在亚夜十一岁的时候去世了。他身体出了毛病,入院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如果一直能跟随棉贯老师学习,就算母亲去世,她应该也会继续弹钢琴吧。一瞬间,这个念头闪过脑海。后来跟随的老师,在技术上,在对乐谱的理解上,作为指导她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导师当之无愧,但并没有像棉贯老师那样, 教给她对音乐的爱 。”
想起这些来,也想起我自己的恩师,一颗眼泪落在书页上,发出很大的声音。
音乐很伟大。
音乐是绝对的真实。(p.359)
下班了,回到家里,不到六点,换了鞋子便继续看书,看着看着,困意袭来,趴在桌子上,很快便睡着了。
被风吹动桌上书法用纸的声音吵醒,似乎是很大的声音,一下子就惊醒了。觉得睡了很久很久,回到房间,看手机上的时间,过去不到40分钟。
快速纪录下这几行文字,就继续看书了,想要马上进入《蜜蜂与远雷》的世界。
看完风间尘第三次预选的部分,和书中描写的每一个听众一样,必须停一下来一段时间。仿佛被他,也被本书作者恩田陆带到了一个遥远的世界,文字和音乐虽然结束了,结束在远方,所以,我需要自己回来,回到当下到时间。
等回来以后,继续阅读荣传亚夜第三次预选的部分。
看到最后一个章节“决赛”部分,440页了,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有两天的排练喝休息时间,我也终于可以停一下了,慢下来,把书籍暂时放下,从故事中出来,回到生活中。音乐太神奇了,这个用文字写出来的关于音乐的故事太神奇了,文字也是如此奇妙。
还有人心,我们为什么会得到如此相似到触动呢?是神的力量吧?是我们本来就是一体的吧?是我们在某个层次、某个维度就是“一”吧?
看完《蜜蜂与远雷》,已经半个月,没有再翻开书,却时常想起书中人物,想起作者描绘的那些音乐画画,还有读书时候被一次次触动的自己。
很多时候会继续听包含书中音乐的书单,音乐响起,就让自己像故事中的人物们一样,在脑海中想象音乐组成的画面,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周开始看《超级乐队》这个节目,很多歌词是听不懂的,还是会被触动,这就是音乐本身的力量吧,不需要懂得的语言。
挺感谢这本书的,慢慢尝试着用不一样的音乐的视角看待世界,看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