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文集·雍正皇帝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列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的第1卷。
帝王行止、宫闱秘闻素来为读者关心,本书描写鲜为人知的清廷生活,却又不拘囿于那小小的紫禁城。阿哥党争,杀机隐隐,龙庭易主,雍正险胜。改诏说,弑父说,继位说?一段历史,几多疑云,扑朔迷离,令人难解难分。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不尽收笔底。上至典章制度、宫廷建筑、饮食服饰、礼仪乐律,娓娓道来,书卷气浓;下至勾栏瓦舍、寺庙堂肆、市井乡野、客旅古渡,徐徐展开,风情万种。阿哥逐鹿,明争暗斗,字字权谋机诈;女伶歌伎,绕梁余音,句句回肠荡气。其情节铺设,天矫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均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正如一位评论家读后所言:难得的历史小说佳作。
本书是系列历史长篇小说《雍正皇帝》的第2卷。
九王夺嫡,雍正险胜,紫禁城新桃换旧符。但树欲静而风未止,皇城内外,大江南北,仍杀机四伏。
八爷党死而未僵,取代之心,咄咄逼人;专间将军年羹尧倨功自傲,拥军干政;连托孤重臣隆科多也脚踏两只船,擅派兵丁入禁苑。一时间,风急浪险,浮云蔽日。
沧海横流,正试帝王才干。雍正依靠方苞等股肱重臣,整肃史治,擢用新人田文镜、刘墨林等,不顾安危,巡视黄河防务,体恤民心。借青海大捷之利,雕弓轻舒,粉碎八爷党和十四弟政变阴谋,圈禁隆科多,赐杀年羹尧。
本书是深受读者喜爱和评论家赞赏的《雍正皇帝·九王夺嫡》的姊妹篇。全书不仅保持了上卷的艺术特色,涉笔广泛,场面恢宏,有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缠绵徘侧的儿女情长,并且结构上较上卷更为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作家擅于写帝王史实,对宫闲秘闻,分寸把握得当,特别是对宫庭斗争中微妙的人际关系,权谋机变,揣摩体味得玲拢剔透。
本书是系列历史长篇小说《雍正皇帝》的第3卷。
年羹尧赐死,隆科多圈禁,但八爷党余威未尽。王府密议,欲借铁帽子王逼雍正逊位;乾清宫内,唇枪舌战,风浪迭起。
一边是赫赫天威,雍正严惩骨肉众兄弟,一边是缠绵缝绻,强留酷似旧情人的弟媳。是上天报应,抑或世事偶然,承欢什御却是天家骨血。乱伦之煎熬,丹药之蚀毁,亡灵之作祟,刚刚还抖擞精神,指点江山,转瞬却白虎玉免同赴大真。鼎丹烛影千古迷案,掩卷深思云遮雾隐。
该卷是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先生系列历史长篇小说《雍正皇帝》的压轴之卷。作家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日久,不仅对三教九流,佛道掸儒谙熟于心,尤对帝王生涯,清宫史实颇有研究。他借助于自己对最杰出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多年探讨,把传统小说的艺术手法与现代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这部恢弘的历史画卷谋篇出神入化,布局呈大家气象,不仅描写了雍正后期紫禁城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而且展示了各地官吏之间的倾轧和无情争斗,以及文人命运的莫测和不幸。宫闱秘闻,市井风情,科举应试,秦楼酒肆,在作者的笔下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展卷品读,无疑是对雍、乾交替时期历史的一次艺术巡礼。
一个问题
我也很喜欢雍正,觉得他是一个好皇帝 功大于过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式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无可否认的是,他在位的十三年里做了很多实事,但也做了很多错事,客观的看,他做的实事多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同样的,做错事也与此有关联。不可过多的吹捧,也不能太过分的鞭挞。
勤政是第一的,即便是早先于他的秦始皇帝和明太祖皇帝也不如他。根据可靠记载,他留下来的奏折字数有八千万之多!平均每日他至少得下笔七八千字才能完成这个任务,而且没一个字是他人代笔的。
“摊丁入亩”是他做的第一件好事,将加在人头上的税与个人拥有地皮的多少相结合,地多多交税、地少少交税、没地就不交税。但同样的,这个制度有它一个弊端,就是造成了人口的无节制增长,从康熙末年到乾隆二十年左右,中国人口总数增长了一倍多,很大的原因就是这个制度。
“改土归流”是他做的最好的一件事,这项制度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汉族地区人民的发展连接到一起,带动了全国边远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了一大批土著居民的生存条件。尽管最先实行这项制度的是明朝的朱棣,但推行得最彻底的始终是他。
如果说,“摊丁入亩”所造成的恶劣人口增长并不是他能预见的话,属无心之失,那么他签定的《恰克图条约》则是彻头彻尾的为了政治斗争而不顾国家主权利益了。隆科多在谈判的时候毕竟还是非常坚持原则性的,而雍正则为了清算他的政治错误而将他临时逮捕回京,使得外蒙古北部大批的领土永远落入了俄罗斯的手中。
他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过错,就是“禁教”!康熙年间,虽然也在局部地区禁教,但并没有大规模、制度性的实施过。而雍正则因为部分传教士参与了政治斗争一件极个别的例子,而迁怒于全部,将全国的传教士尽行驱逐回国,而且限定在澳门停留的时间。这样,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的完全脱节,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呈几何倍数的拉大。
宋朝重视农业,也同样鼓励商业,所以宋朝成了中国古代最富有的一个朝代,要不是过于右文轻武,宋朝一定会很强大。雍正的错误就出现在这里,鼓励农业的同时却不应该遏制商业的发展,在资本主义萌芽好容易在中国出现的情形下将之扼杀。
“摊丁入亩”、“倡廉肃贪”、“改土归流”是他做的三件好事,尽管他把国库从康熙末年的不到七百万两增加到乾隆初年的五千万两,但他也只是为了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他的主观动机,只是在客观上改善了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
签定《恰克图条约》、遏制商业流通、禁教是他一生的耻辱和败笔。可以这么说,中国现在的落后他是要负上绝大部分责任的。正式因为他的错误,使中国完全丧失了从内部(鼓励商业流通)和外部(禁绝外国文化思想)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性。
中国的独裁统治到了他的手中达到了顶峰!“军机处”的设立直接导致了权力的过于集中,所以他的错误根本没人有能力纠正得过来。“再坏的民主制度也比再好的独裁制度好”,这句话才是亘古不易的真理。
雍正的对外贸易政策应该算一功,他开放了更多通商口岸,使得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但我们不能认为这就是开关,就不是闭关锁国了,我认为这仍算闭关锁国,一口通商和六口通商只是口岸数量的区别,有人认为清是从乾隆朝开始闭关的,其实清朝一直就在闭关,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放眼看世界了,那才叫开关,而且是被迫开关。雍正的过,有一点在不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即位后深居宫中,就没离开过京城半步,推行密折制度,想坐地日行八万里遥看宇宙四方天,这和明朝万历嘉靖那些把国家大事交给太监和厂卫机构办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等同的,没有亲征,没有下地方巡视,也是雍正无法与康熙乾隆并驾齐驱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