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云霄之上》的脱颖而出,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不会觉得意外。
在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云霄之上》揽获了“天坛奖”的三大奖项:最佳摄影奖,最佳男主角奖(团体男演员),以及最佳影片。从上海国际电影节到北京国际电影节,即便还没有正式上映,《云霄之上》也完成了从崭露头角到口碑载道的过程。
诗性美学、文艺战争片、向死而生的哲学……许多看似不适合的标签,构成了这部战争题材电影。
这部在解放战争背景下的叙事电影,讲述了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到“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的军令后,在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他和队友们将如何在“生存”与“信仰”中选择的故事。电影用诗性电影美学,讲述了1935年的一次富有革命忠诚的军事行动,在残酷与诗意、生与死的交织中,探讨人与战争的关系。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对话《云霄之上》男主(洪启辰)饰演者陈伟鑫,了解到他是如何参与、理解这部电影的。
《云霄之上》荣获第 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最佳影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这部战争影片在普通人物的行动轨迹间展现人类的光辉,也记载了信仰的力量。它真实地记录了长征战士为了家与国,献出泪与血,谱写壮丽之歌的故事,是一部具有沉重的思想力的主旋律电影。
虽然《云霄之上》打破了常规主旋律电影的思路,它聚焦于1935年浙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领导人物战士洪启辰集结战友、炸毁碉堡来保证挺进师大部队安全的故事。这一历史事件不同于以往革命题材立足于历史印象深刻的事件的惯例,而是取景于底层战士的艰辛与平凡。这样的话,观众对于电影的知晓程度一定会降低。但《云霄之上》非要打破常规的规律,就仿佛是捡起了历史土地上的一小块尘埃。通过通过转述这一小块尘埃,让人们了解当时大地上是发生了怎样残酷而又动人的战斗。
《云霄之上》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却加入了新的美感。以往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表示战争的残酷与战斗的惨烈,通常会使用较为激烈的表现手法,通过大面积鲜艳颜色的碰撞,给人以视觉上的刺激。但是《云霄之上》 打破了这一常规,它采用水墨画的表现手法,在黑白灰三种颜色的的渐变与对比中,既衬托了那个年代动荡又黑暗的现实,又用这一对比表现了底层战士们在考验下,从怀疑信仰到坚定信仰,到献身信仰的高尚品格。诗意的表现手法使影片的主题情感含蓄又深沉的表现了出来。
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在与大众市场激烈碰撞的同时,也会使主旋律电影出现模板现象。那么如何挖掘主旋律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使这类电影不再拘泥于艺术表现方式,《云霄之上》 给我们提供了思路。通过将主旋律艺术化相结合,既有温度,又有高度,又破又立,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