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Bardo》以一个震撼人心的镜头开始:一个女人在分娩过程中遭遇困难,丈夫在医院走廊匆匆剪断脐带,两人手牵手走向未知,身后却似乎还残留着那条生命的纽带。这一幕,仅仅是亚历桑德罗·伊纳里图新作中众多超现实场景的冰山一角,它标志着这部影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剧情驱动,而是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主要驱动力,超越现实的边界。
电影中,角色Silverio,一位自由派记者和纪录片制片人,通过镜头揭示了墨西哥社会的复杂面貌,使他在知识界获得了声誉。然而,面对国家历史的创伤,如殖民者的暴行、领土争夺和难民潮,以及美国资本对墨西哥的经济侵蚀(如亚马逊收购巴哈加州),他的身份危机愈发深重。当海关官员质疑他对墨西哥的归属感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熟悉的自己,如同被剪断但仍拖曳的脐带,象征着与母国的纠结联系。
银幕上的Silverio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在中风前,他与家人达成和解,象征着与过去的和解。电影中,他和妻子将未出生的孩子送回大海的场景,象征着与过去的彻底告别,那婴儿象征着新生和转变,寓意着主人公与过去的和解和对未来的接纳。
电影的标题“Bardo”在佛教中代表生死之间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阴”,象征着主人公在生与死、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徘徊。这使得《诗人》这个名字不再恰当,或许更应该译作《中阴》。伊纳里图通过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创作回归,也与墨西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形成共鸣,他们都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内心世界和个人经历。
然而,《Bardo》作为一部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不可避免地受到评论界的两极评价。尽管缺乏传统叙事,影片中的隐喻和超现实元素被批评为沉闷和炫技,但深入挖掘,它实际上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探讨了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的主题。对于观众而言,特别是对于中国观众,虽然无法完全共鸣角色的墨西哥身份危机,但影片引发的对文化割裂和民族身份的反思,无疑提供了一种跨越文化的视角,让我们在审视自身文化表达的空白时,感到既遥远又亲切。
总的来说,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的《诗人》(或应称为《中阴》)是一部挑战传统叙事,深入探讨个人与国家、现实与幻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他者文化和内心世界的窗口。尽管距离遥远,但其引发的思考却是普遍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