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是明代机构,负责侍卫、缉捕、刑狱等事务。一般来说,锦衣卫的全体成员会被简称为锦衣卫。在夕月等重要的事项中,锦衣卫们一般会身穿飞鱼服,手持绣春刀,随侍在皇帝的身边。比如,在《出警入跸图》中,在皇帝身边,带着绣春刀、威风凛凛的就是锦衣卫。
公元1644年,得知内城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崇祯帝深感大势已去。绝望的他慢慢地走向了煤山,随即自挂于煤山的树枝之上。随着崇祯帝的去世,明朝彻底走向了灭亡。曾经威风八面的锦衣卫,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根据资料统计,明末的锦衣卫大概有15万人之多。在李自成攻陷内城之后,他们去哪了呢?
1、虽然遭逢乱世,锦衣卫却忠心而亡
明朝末年,李自成攻打北京,京城中的许多百姓都是人心惶惶。许多宫女太监为了保全性命,都从东华门跑了出去。为了安抚民心,锦衣卫们纷纷出动,告诫百姓不要听信谣言,所谓反贼已经进入京城的消息只不过是妖言惑众罢了。
其实,锦衣卫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告诫都是假话,李自成的起义军此时就在京城之中,如今的京城就连坑道和茅厕里都住满了起义军。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危局,锦衣卫们没有抱怨,也没有将心中的恐惧吐露出来。接到了皇帝的命令之后,他们依然做着巡视保甲的工作,希望能够多抓几个起义军,扫除即将到来的变乱。
然而,即便锦衣卫们再怎样努力,悲剧还是发生了。煤山之上,皇帝无助地选择了自尽。全国各地,锦衣卫们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起义军。面对着前来攻打崇文门和宣武门的起义军,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千户高文采选择了继续坚守。城破之后,李若琏留下绝命词,决绝地将白绫挂在高处,上吊自杀。高文采更是刚烈,看着即将到来的乱兵,他直接带着全家十七口人集体自杀。
根据《明史》等资料统计,死于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的锦衣卫甚多,除了自尽身亡的,更多的还是死在乱兵的折磨之下。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刘宗敏等人的折磨下,都指挥以上、锦衣堂上官,大部分都没有逃过死亡的结局。镇抚司的梁清宏被抓住之后,李自成的起义军从早到晚折磨。当起义军们决定不再折磨后,梁清宏刚刚放下行刑架,就没了性命。
除了死于自尽、折磨与屠杀之外,一些锦衣卫还会选择战死沙场。面对清军的进攻,锦衣卫郑广英没有惧怕,而是继续为南明而战,最后纷纷为了大明而捐躯生命。
2、苟全性命,投奔新的明朝
在许多锦衣卫死去的同时,另外一部分锦衣卫选择了活着。他们没有被战乱杀死,也没有选择自尽。作为锦衣卫,他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那就是: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已。崇祯帝死了,明朝也亡了,但是皇帝应该还是会有的,只要有皇帝,那自己就还有工作,还能混口饭吃。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关,一部分锦衣卫选择了投奔南明。在他们看来,小朝廷的皇帝也姓朱,想要继续当锦衣卫,自己完全可以投奔朝廷。这些锦衣卫的想法是非常符合现实的,因为弘光、永历等南明皇帝,依然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沿用了明朝的锦衣卫制度。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投靠南明的锦衣卫,往往并不会得到公平的待遇。根据《明季南略》记载,对于归附的锦衣卫,南明小朝廷的甄别十分严格,想要在南明继续做锦衣卫,一定要把自己为什么从北方到南明、怎么从北方到南明等问题交代得十分清楚。除了甄别十分严格之外,有时候锦衣卫们还要遭遇大臣们的攻击。根据南明的相关史料记载,南明礼科袁彭年就曾经向弘光帝谏言,取消南明的厂卫。虽然袁彭年的谏言被弘光帝拒绝,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在一个小朝廷之中,锦衣卫们还是逃不过斗争。
南明彻底走向灭亡之后,曾经活跃在南明的锦衣卫也失去了踪迹。因为资料的残缺,许多锦衣卫的结局都是不知所踪。可能是隐居了,可能是剃发了,也可能是病死了,可能成为了普通百姓。当然,以锦衣卫的手段,他们要想活下去,还是比较轻松的。
3、俯首帖耳,走向满清工作岗位
面对着李自成的进攻和崇祯帝的去世,一部分锦衣卫悲惨地走向了死亡,一部分锦衣卫选择了南明。而在这些锦衣卫之外,还有一部分锦衣卫,他们觉得,既然姓爱新觉罗的皇帝掌控了天下,那自己也没必要坚持什么节操了,毕竟“良禽择木而栖”。
比如崇祯帝还活着的时候,骆养性就是锦衣卫的领导人物,官至都指挥使。在锦衣卫这个机构,骆养性拥有着不小的权力,而清朝建立之后,骆养性放弃了自己的操守,投降了清朝。在多尔衮的赏识之下,骆养性成为了总督。不过,由于擅自将左懋第等人迎到清朝,多尔衮立刻对骆养性产生了猜忌之心。公元1649年,在浙江担任掌印都司的骆养性在担忧中死去,在他死去多年之后,清朝将他归入了《贰臣传》。
想来,跟随骆养性,投降进入满清朝廷任职的锦衣卫还是有不少的。。因为清朝建立之后,也曾经一度沿用明朝的制度设立锦衣卫。在统治方面缺乏经验的清朝执政者,之所以在顺治初年就快速地设立过锦衣卫,很可能受到了投降的明朝锦衣卫的影响。
没有永远不会驾崩的皇帝,也没有永远不会灭亡的国家。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后,明末的15万锦衣卫像梅瓶一样被打碎。他们中的许多人,走向了死亡,或慨然自尽,或死于酷刑,或战死沙场,或沦为屠杀的对象。他们中的许多人,将锦衣卫这份工作当成了活下去的目标,在他人或排挤或奖赏的态度中,默默地看着新的朝代彻底终结大明,随后默默隐藏起自己,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究竟去了哪里。剩下的一些锦衣卫,他们将自己视为最识时务的人,没了大明还有大清,用贰臣的身份换取荣华富贵。
就这样曾经威风八面的锦衣卫消失在了历史之中,就像烟花一样,闪耀一瞬间之后,划向了暗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明代洪武、建文年间,负责上直宫廷、专职宿卫的军队有十二个,即后世所称的“上十二卫”。即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朱棣以外藩通过武力夺取帝位,为加强对京师安全的控制,朱棣势必要对原有亲军卫体系进行改造,将自身亲信军队安插进去,以加强安全防范。这样便扩大了上直亲军卫的规模,形成了后世所称的“上十卫”。即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永乐年间所增设十卫与洪武年间原设十二卫一起,被称作“上二十二卫”。
宣德年间,亲军卫再增四卫: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终明一代,亲军为最终定为二十六卫。
锦衣卫是明朝二十六亲军卫中最为后世熟知的一个。
万历《大明会典》记载:
锦衣卫,本仪銮司。国初设拱卫司,领校尉,隶都督府。洪武二年,定为亲军都尉府,统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士,而仪銮司隶焉。十五年,罢府及司,置锦衣卫。统军与诸卫同。所属有南北镇抚司十四所。所隶又有将军、力士、校尉人等。其职掌直驾、侍卫、巡察、捕缉等事,恩功寄禄无常员,恒以都指挥、都督统之。
《明史.职官志.京军指挥使司》记载:
“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其属有御椅等七员,皆正六品。设经历司,掌文移出入;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十七年改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
通过以上两条记载可以看出:
首先,仪鸾司为正五品,而锦衣卫为正三品,随着官阶提高了四级,其官方地位也相应提高了四级,与一般亲军卫相同,统军数目也与一般亲军卫相同。
其次,仪鸾司主要负责宫廷礼仪,而锦衣卫的本职工作有两项,其中一项继承了仪鸾司的固有职责,侍奉礼仪。另一职责,也是主要的职责,却是负责刑名事务。
可见,朱元璋有意将仪鸾司改造为一个地位、框架与上直亲军卫相同,但职掌却大为不同的机构。其不同者主要在于锦衣卫下辖的北镇抚司。“镇抚司职理狱讼,初止立一司,与外卫等。洪武十五年添设北司,而以军匠诸职掌属之南镇抚司,于是北司专理诏狱。"所谓“诏狱”,便是皇帝亲自过问的重案。而锦衣卫正是通过处理“诏狱”,成为朱元璋清洗官员的主要特务工具。
之所以以锦衣卫承担刑名事务,充当特务角色,而不以其他上直亲军卫改任,应该在于拱卫司、仪鸾司先后负责侍卫殿陛,是宫廷宿卫机构中与朱元璋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机构。锦衣卫继承这一脉络,既冠以上直亲军卫的名义,实际上仍然主要在内廷负责朱元璋亲自交付的特殊任务。可见,锦衣卫创立之初,无论其制度渊源,还是具体职掌,都与其他上直亲军卫大为不同,是十二上直亲军卫中与朱元璋关系最为密切的机构。
尽管锦衣卫为朱元璋诛戮大臣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洪武朝令人生畏的特务机构,但随着其在朝廷政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负面因素也逐渐呈现,成为当时朝政的不安定因素之一,深为官员所忌。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有意将其改造为一般的上直亲军卫。“洪武十五年,设镇抚司。二十年革,烧毁本卫刑具,狱囚尽送刑部审理。二十六年,又申鞫刑之禁。”
锦衣卫势力的再次崛起是在朱棣以武力夺取帝位后,为控制朝臣,而重新赋予司法权力之后。
“成祖时复置。寻增北镇抚司,专治诏狱。”“凡问刑、奏请皆自达,不关白卫帅。用法深刻,为祸甚烈。”此后,锦衣卫与宦官机构东厂一同成为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二者甚至具有互为表里的关系。“又锦衣缉民间情伪,以印官奉敕领官校。东厂太监缉事,别领官校,亦从本卫拨给,因是恒与中官相表里。”可见,东厂势力的强大与锦衣卫的支持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