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读音:gù xiāng。
引证:《荀子·礼论》:“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
举例:我生于十月五日(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七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故乡——福建福州。
近义词故土:gù tǔ。
释义:
1、故乡;家乡。
引证:艾青《大堰河--我的褓姆》诗:“当我经了长长的飘泊回到故土时,在山腰里,田野上,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2、原有的国土。
引证:清·胡燏棻《上变法自强条陈疏》:“今辽河以东,失地虽由俄 、 德 、 法 三国,合起而争,许还故土,但俄人仍有从容商议之语,恐不免枝节横生。”
3、指祖国。
引证: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美国点滴》:“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古人对万物的雅称美到极致---《故乡》
[故乡」的别称
1、【故乡】:指家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唐·骆宾王《晚憩田家》“如何一别故园后,五度花开五处看。”——唐·李频《春日旅舍》
3、【故里】:旧时的门巷故居,因此,常常被用来代指故乡。“早思归故里,华发等闲生。”——唐·李中《送人南游》
“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南朝梁·江淹《别赋》
4、【故国】:在诗歌中代指故乡。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杜甫《上白帝城二道》
5、【桑梓】:古代常在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所以有“桑梓之地,父母之邦”的说法,后人指代故乡、家乡。“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唐·柳宗元《闻黄鹂》
6、【梓里】:指故乡。“旧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宋·张元干《瑶台第一层》“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金·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
7、【梓乡】:指故乡。“如竟以经造册充数,则流毒梓乡,百世无已。”—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
8、【粉榆[fe nyu] 】:泛指故乡、故里。“惟桑与梓,必恭敬止,岂如明府亡国失土,不识粉榆。”——《南齐书·沉文季传》
9、【乡井】:乡里;家乡。“白发还乡井,微官有子孙。”——唐·崔桐《酬李补阙雨中寄赠》
10、【乡关】:是指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11、【乡国】:家乡。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客人多。”——宋·苏轼《游寒山寺》
12、【乡邦】:是家乡。
“君主迟京国,游子思乡邦。”——南朝宋·鲍照《还都口号》
13、【乡曲】:家乡,故里。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14、【乡里】:家乡,故里。
“劝勉百姓,使力作毋偷,怀乐家室,重去乡里,乡师之事也。”
《管子·立政》
15、【家山】:本意是家乡的山,代指故乡。
“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唐·钱起《送李柄桐道举摧第还乡省侍》“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6、【家园】:家里的庭院,泛指家庭或故乡。
“山腰抱佛,十里望家园。”——金·元好问《九日读书山》
17、【家巷】:指家乡,闾里。
“笃以病免归,教授家巷。”——《后汉书·延笃传》
18、【家门】:犹家乡。
“前太尉陈蕃、刘矩,忠谋高世,废在里巷;刘祐、冯绵、赵典、尹勋,正直多怨,流放家门。”——《后汉书·皇甫规传》
19【家乡】:故乡。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