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豪
昨晚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部以我的故乡为背景的电影《新来的李老师》。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支教老师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从大城市到偏远乡村支教的大学生怎样用一套自创的“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小学,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使人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故事性很强,它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把故乡旬邑的风土人情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现于荧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乡教育领域的真实情况,透过这个时代背景,也使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些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经济不发达,故乡的许多学校就坐落在牛舍或者庙宇里,当时简陋的教室中,基本上是用土坯搭起来的土桌子和土板凳,每次上完课回家,全身上下沾满了黄土,害得家长经常洗衣服。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没有取暖设施,生冷生冷的寒冬,经常冻僵了学生的手脚,有时候握笔写字都很困难,老师为了让大家取暖,往往在课堂中间休息5分钟,让学生就地跺脚,活动完后,教室里尘土飞扬,土星子呛得人张不开嘴巴,看不清黑板,尽管条件艰苦,可是我们依然学习生活的很快乐。只是那个青涩年代的一些趣事,至今记忆犹新,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记得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常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教低年级的学生,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而至今令我难忘的是我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由于分不清拼音和方言的读法,常常是拼对音念错字,比如“国”和“麦”字,他在教我们读音的时候,经常说:“guo”国,国(gui)家的国(gui);“mai”麦,麦(mei)子的麦(mei ),把普通话发音和方言念法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而由此也使我进城三十余载,至今不会说普通话,想想都是当年文化底子差惹的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元经济已经逐步向一元经济过渡,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许多孩子也纷纷随父母进城上学,现在的农村学校,反而出现了师资力量浪费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我们那个年代的“逸闻趣事”了。回首往事,虽然令人遗憾,但新的生活和条件,足以使我们欣慰许多,起码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会重温那个年代的“艰辛”和“贫乏”了。
其实,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太堡村小学,就是我当年求学的母校。
2、海选中脱颖而出
作为海晏和清公司“09教育励志三部曲”的首部主打影片,《新来的李老师》原名《向快乐出发》,改编自支教老师的真实事迹,讲述了从大城市到偏远同村支教的大学生李青怎样用一套自创的“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小学,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
在筹拍之前,制作方曾接触国内多位知名女演员,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特别合适的演员来演绎“李青”这个灵魂角色。最后,为了促进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北京海晏和清公司和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了女主角海选活动。多才多艺的王宁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李青”的不二人选。大大咧咧的王宁也透露“海选的时候我特紧张,机会难得嘛,好在临场发挥不错。”
多才多艺 厚积薄发
曾是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学生的王宁从小能唱又能跳,还特别擅长模仿别人的声音和说话神态,常常逗得大家笑个不停。她在老师的建议下参加了小主持人训练班,随后一直在中学担任广播站站长至毕业,接着顺利地考上中国传媒大学表演系,进行系统的演员训练。日复一日的基本功练习、小品话剧的排练、表演课,满满的课程表占据了王宁的生活。繁忙的课程也让她对演戏有了更深的感悟——“演员不只有光鲜的表面,还有很多困难和艰辛,你要做的工作是在荧屏上去感动观众,任何一点虚假和做作都会被镜头无限放大,所以拍片的时候会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也是在学校积下的表演功底,让王宁顺利成为《新来的李老师》的主演。
演员生活 压力大于兴奋
虽然王宁曾在学校有很多表演经验,但第一次参与电影的拍摄,再加上王宁饰演的女主角“李青”是整部戏的重中之重,巨大的压力很快便盖过了兴奋。一开始,由于没有找对感觉和适应剧组生活,求好心切的王宁居然成了“NG王”。这让王宁十分着急,好强的她甚至在看到导演摇头后悄悄地在背后抹眼泪。她多次研究剧本,揣摩人物心理,拉上对手一遍一遍拍戏,最后终于融入角色,连工作人员都不叫她真名直接称呼“李青”。
获制片人和导演双重肯定
制片人齐为民也是对王宁的演艺生涯充满期待,连称她“中规中矩完成了表演,虽是首次拍胶片,但表现从容、松弛。在新人中是很难得的,潜力很大,值得期待”。
导演王莉在评价王宁时一直赞不绝口——“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王宁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由于本身性格与角色相近,所以我一直要求她饰演自己,不要留表演痕迹。王宁很好的领会了这个意图,因此影片中便出现了一个活泼、莽撞却又率真、可爱的80后女老师形象。也正是因为她赋予了角色真实感和可信性,才使得影片故事充满了童趣和温馨。”TG/文
从这些角度说
可以参考着写^ ^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