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侯祥麟的详细资料?
侯祥麟 - 人生计事1912年出生于广东汕头
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湖南、四川、云南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44年赴美留学 获得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1948年获美国卡乃基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石油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副部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石油工业部科技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为发展中国炼油工艺新技术,研制航空煤油和合成油脂等新产品作出了贡献。
中国石油化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一位鹤发童颜、目光坦荡的九旬老人,也许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两个比喻来概括他的人生:如果说二十世纪是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处“险滩”,他就是挺立在这段激流中勇敢的弄潮儿;如果说石油是共和国生生不息躯体里的“黑色血液”,他就是源源不断为之输送“新鲜血液”的“造血人”……
2008年12月8日,侯老於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编辑本段]侯祥麟 - 个人自述 《我与石油有缘———侯祥麟自述 》
编者按: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连载《我与石油有缘———侯祥麟自述》。侯老说:“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启示和教育,也是我们连载这本书的愿望。
自序
1912年4月我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
那一年正是民国元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满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从而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然而,革命果实迅速遭到践踏,代之以连年的内乱和军阀混战,中华民族陷入了更深重的苦难。我从孩提时代起,就亲眼目睹了这一切。这种经历帮助我形成了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残暴压迫,培养了我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我寻找真理的热情。我曾经一心执著于工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我青春的向往。大学毕业后,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我读了大量英文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中阐述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科学真理,使我茅塞顿开,首先从理论上心悦诚服地接受了马列主义,并终生信仰,不曾动摇。
在日本对中国的大举侵略下,我亲眼看到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和蒋介石的两面派行为,大失所望,决心要寻找坚持抗日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我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决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毕生。我也曾渴望到延安去,也曾争取奔赴抗日战争的第一线,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如愿。当时抗战前线严重缺少油料,作为一个青年科技工作者,种种机缘使我一直辗转在后方从事与炼油化工有关的工作,同时,秘密做党的工作。
抗战胜利前夕,在党组织的支持下,我去美国继续学习化学工程学,获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不久,我回到了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科学研究事业。可以说,我的后半生与国家新兴的石油化工事业紧密相连。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与中国共产党、全体人民一道经历了风风雨雨,一道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亲身参与了国家在变革中的重大历程,直到新的世纪来临。
《我与石油有缘———侯祥麟自述》不是一本文学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只是我在世纪之交的回顾。站在新世纪的起点,回望过去,我和中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往事历历在目。能够见证历史,以个人微薄的力量参与其中,是我的幸运。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为中国今天取得的巨大进步和欣欣向荣而激动,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处不打下深刻的时代烙印。所有这些,对未来的人们或许能有一点点启示。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愿望。
是为序。侯祥麟2000年9月21日 [编辑本段]侯祥麟 - 所获奖项 石油加工科学技术奖
侯祥麟基金是用侯祥麟院士所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以及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捐赠成立的。其宗旨是:为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鼓励优秀青年报考我国高等院校石油加工领域本科学习深造;激励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石油加工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以及毕业后继续在本学科领域工作的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立志献身于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
侯祥麟基金奖每年颁发一次。
奖励学科在基金《管理章程》和《评奖办法》中称为石油加工(含天然气)领域,是指石油炼制和生产石油化工基本原料方面的技术,包括工艺、化学工程、催化、催化材料、产品、分析、自动化、设备……。
1986年曾获意大利通用石油公司颁发的第一届恩里科·马泰伊国际科学技术奖。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马太依国际科学技术奖(意大利)等多项奖励。
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部级奖励成果580多项。 [编辑本段]侯祥麟 - 人格漫谈 微笑,纯真的微笑。
96岁的侯祥麟,脸上常常盈满孩童般无邪的笑容。“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锵锵心语,饱蘸着浓浓的平和,一种曾经沧海的平和。明德惟馨,宁静致远,云水之风悠悠然……
1.责任。
一次调查为中科院解决5亿元经费身为一代宗师,几十年来,侯祥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各种社会事务。担任全国政协委员15年,侯祥麟这个委员当得很称职。上个世纪80年代,侯祥麟曾组织一些委员,对一些中科院研究所的仪器设备进行调查。当获悉其中很多已不堪使用时,侯祥麟甚为痛心。“再不加大投入,科研的滞后将积重难返。”他们立刻形成调查报告,提交国务院。国务院很快批下来5亿元经费。这对当时囊中羞涩的中科院而言,不啻雪中送炭。调查研究,撰写报告,出谋划策。在繁忙的专业研究之余,侯委员在社会活动的新岗位上频立新功:《关于科研院所进入大中型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5年间,侯祥麟参与组织了众多建言献策,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侯祥麟还担任了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等一大批社会职务,老人的退休生活繁忙而充实。“社会活动家”——侯祥麟不大习惯这个称呼,“还是'社会服务家’来得好。”在侯祥麟看来,能够为他人服务,实在是一种快乐。
2.风度。
慨捐百万家产,甘当幕后英雄。1986年7月8日,罗马巴比雷尼宫。意大利总统科西加亲自向第一位获得“马太依国际奖”的中国科学家侯祥麟表示热烈祝贺,以表彰其为中国炼油和石化科技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一回国,侯祥麟就把25万美元奖金全部捐给国家。作为中科院的资深院士,按规定侯祥麟每月可领百元交通补助费,但他坚持不受,再三催促,才被迫领来,攒够整数交党费,一次便交了8000元。1981年春,广东老家传来消息,县里落实政策,将归还侯家祖上的40多间房屋,价值百万元以上,只需由侯祥麟签字即可移交。思量再三,侯祥麟复信:国家百废待兴,教育先行,房产宜办教育,全部捐给国家……
对“利”如此,在“名”上,侯祥麟又何尝不这样?人们怎么也看不懂:1960年到1982年的22年间,这位石油科技界泰斗竟只发表了一篇论文!其实,侯祥麟也指导过很多人写论文,但没一篇署他的名。“他不让署。”石科院燃料研究室原主任刘济瀛感慨,“他把很多发表研究成果的机会让给了年轻人,自己甘居幕后。”很多人为他在担任石科院院长期间没做科研题目而遗憾。他却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我也是共产党员,首先要服从党的安排。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这是我的使命。”
何等胸怀?何等风度?宽容,一个优秀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品质。侯祥麟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只要工作认真做了,哪怕做错,也不应该批评。恰恰相反,还应该好好地鼓励。”侯祥麟善于看到失败的另一面,“至少,它降低了成功的成本。”
3.惜才
60年代力荐20余位年轻人当领导。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侯祥麟心目中,提携后进、奖掖青年,播撒科学种子,须不遗余力。多年来,侯祥麟一直为石化高层次人才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199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侯祥麟,领到100万港元奖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捐出50万元设立“侯祥麟基金”。如今,在中石油、中石化和石科院的支持下,基金已发展至800万元,奖励石化英才227人。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侯祥麟针对当时科技界人才面临“断层”之虞,提出设立“优秀人才基金”。不久,“中青年优秀人才基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应时而生,科教界好评连连。两年后,国务院据此批准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才、爱才,侯祥麟更敢用才。1965年,在时任石科院副院长侯祥麟的举荐下,20多位40岁以下的年轻人被推至领导岗位,其中包括3位副院长。“你们不仅要自己做出东西,更要让下面的年轻人做出成绩来。”这是侯祥麟对中层干部常说的话——他看重梯队的承继。如今,侯祥麟当年倾力打造的石科院人才方队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部级奖励成果580多项。
4.真爱
频“送”别人出国,偏不推荐女儿。在很多人印象中,侯祥麟“无情”。对身边人要求之严,近乎苛刻。早年,两个女儿读大学,一个清华,一个钢院。两姐妹天天骑车,风雪无阻,决不允许蹭父亲的公车。跟着他干,升不“官”。他也从不为身边人“说话”,五任秘书没一个从中沾光。“原来不是没有过想法,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真感激他。”秘书张宝文说,“他教会了我们凭真本事‘吃饭’。”对女儿,侯祥麟欠的“债”似乎永远也还不清。“小时候的印象中,爸爸永远都那么忙。”小女儿侯珉回忆,“别的孩子周末可以跟父母到公园玩,而爸爸好像从来就没这个概念。”多少年,“侯祥麟”这三个字,在国际上可是响当当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推荐了很多人出国留学,独独没有推荐自己的女儿,“自己的事就让她们自己去努力吧!”侯祥麟“亲远疏近”。对妻子,侯祥麟更抱有一种永远的愧疚。“我能保持这样的状态,与我的夫人李秀珍女士的悉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在侯祥麟看来,这位伟大的女性不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且主持着家庭的运转从不懈怠,是全家的支柱。
癌症晚期,几次化疗,李秀珍身体极度虚弱。但每逢侯祥麟来医院探望,她强忍巨痛,露出笑颜,甚至站起来,咬牙走上几步,好让年迈的丈夫宽心。2004年6月25日,侯祥麟在中南海汇报工作。当他结束汇报、赶到老伴病床边时,她已处弥留之际。一个老人紧紧地握住另一个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侯祥麟的胸口涌上一阵他从未有过的痛楚。两个小时后,老伴撒手人寰。
大爱无形,真爱无声。
“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如今,93岁的侯祥麟挺会赶“时髦”:不光能用电脑打字,还会上网、发E—mail。而他最爱干的事,就是用MSN,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小外孙女视频聊天,共享祖孙天伦之乐。
时代先锋的人物事迹有哪些?
1.93岁的侯祥麟院士是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工科学家,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重要奠基人,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 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级顾问,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长,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说“我和祖国一起走过了20世纪几乎全部的历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今天的祖国感到骄傲;作为一个有60多念党龄的中国共产党,我对自己的政治信仰终身不悔;作为一个新中国的科学家,我对科学的力量从不怀疑,我为自己一生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感到欣慰。”
青藏高原被生物学家称为“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等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妇女、幼儿疾病的主要诱因。多年来,何敏就像青海三江源头温暖的春水,滋润着各族妇幼的心田,传送党对妇女儿童的关爱,使母亲像花儿一样盛开,幼儿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被誉为雪域高原“暖妈妈”。
2.2007年冬天,何敏随医疗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牧区巡诊。听说牧民宫保妻子难产、情况危急,何敏和两名队员立即驱车赶往宫保家。此时,天寒地冻,结冰的路面非常滑,何敏乘坐的汽车在一个拐弯处侧滑,陷进路边水沟,何敏左腿受伤,鲜血直流。从车里爬出来,何敏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一瘸一拐地走了3个多小时,赶到宫保家。当时,产妇的羊水已被污染,婴儿面色苍白,呼吸微弱,何敏不顾自己的伤痛,立即抢救婴儿,婴儿获救,发出响亮的啼哭。
“救人第一”是何敏从医以来一贯秉持的信念。2008年6月,何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巡诊时,藏族产妇拉毛生下的婴儿小嘴里呛满污物,呼吸困难,危在旦夕。来不及准备器械,何敏俯下身子就口对口将孩子嘴里的污物吸出来。入伍16年,何敏上高原巡诊29次,5次面临危险,在草原牧区救治婴幼儿300多个,使上千名育龄妇女恢复健康。
遇到危重病人,何敏总是随叫随到,常常是饭吃了一半,就跑到病房抢救病人;下班回家没坐稳,又被叫到手术室;夜里常常刚躺下,就被电话叫走处理急诊病号。2007年4月,何敏刚刚结束半个多月的巡诊返回西宁,丈夫和儿子在家高兴地盼她归来。可车队刚进医院门口,就有一个焦急的中年男子跑过来求助。原来他的妻子临产发生大出血,生命垂危。何敏闻讯,跑着来到手术室。经过两个小时紧急抢救,产妇的命保住了。等何敏回到家里已是午夜,等不及她回来的丈夫和儿子,蜷在沙发上睡着了。
当地的回族、撒拉族等民族流行一种习俗:新生儿出生后,要在嘴里放一块红糖,寓意孩子的未来甜甜蜜蜜。何敏在临床中发现,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危及生命。于是每遇这种情况,她便竭力劝解。2002年9月的一天,回族孕妇马玉珍在医院产下一个7斤重男婴,家人非常高兴,马玉珍的公公专门从家带来一大包红糖,激动地掰下一大块塞到婴儿嘴里。不一会儿,就见婴儿脸色发紫,呼吸急促,值班护士急忙找来何敏,经过半个多小时急救,婴儿转危为安。何敏借此再一次向他们讲明给婴儿嘴里放红糖的危险,病人全家频频点头。
3.多年来,何敏用雪山般的圣洁,在广大病患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被患者称为“最干净的医生”、“最温暖的医生”、“最有良心的医生”。
无论贫与富,她待病人一样亲。面对患者,何敏想的总是怎么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开“良心方”,用“良心药”,办“良心事”。一位来自青海循化县的撒拉族农村妇女因严重贫血等症状住进了医院。又是输血,又是加强营养,住了一个多月后,这位妇女心里打鼓了:这种住法,估计少说也得万八千元吧。谁知出院时一结账才2980元,病人困惑,以为弄错了。护士长告诉她:何主任为你制定了最经济的治疗方案,能不花的钱都没花。这位病人听后心头一热。为拒收患者表达谢意的红包,何敏费了不少心思,有的红包实在推辞不掉,她就交到收费室作为病人住院费用,并将交费收据交到病人手里。
无论远与近,她待病人一样热。何敏从未因民族、文化、宗教等差异对病人另眼相看,无论患者从哪个地方来,她都热心相待。1997年春节刚过,何敏随医疗队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巡诊,发现70多岁的卓嘎老人患有严重风湿病,双腿关节已经变形,痛苦不堪。由于老人经常要跟着家人游牧,居无定处,何敏给她做完检查后,一次为老人留足了用于半年的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炎的药物。此后,一有医疗队出来赴高原巡诊,何敏就委托队友带上治疗风湿病的特效药,想方设法交给老人。卓嘎非常感动,直到临终前还一直念叨她的名字。
无论老与少,她待病人一样敬。2008年初,一位姓袁的老奶奶患晚期卵巢癌,被子女送到第四医院妇产科做保守治疗。为了让这位身心遭受病痛折磨的老奶奶欣慰地走完人生,何敏发动全科人员轮流特殊护理。每当袁奶奶疼痛难忍时,何敏就带着护士给她轻轻按摩搓揉;每当袁奶奶孤独难过时,何敏就和护士来到病床前,给她唱歌讲故事;每逢袁奶奶情绪低落时,何敏就与护士一道,为她梳头、喂饭、讲笑话。有一次,由于药物反应强烈,袁奶奶吐了一床,何敏二话没说,迅速为她更换了干净的衣服被褥,又端来热水给她擦洗全身,还轻言细语地安慰:“奶奶,别紧张,休息一会儿就没事了。”在一旁手足无措的袁奶奶的儿孙,对这位忙前忙后的女军医感激不已。
4.何敏出生在一个满族工人之家,她的父母先后在甘肃迭部、青海西宁工作过,从小在民族地区成长的经历,使她深感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成为人民军医后,她以高天厚土般的情义,回报着各族人民的养育之恩。
何敏所在的兰州军区第四医院,有着“奉献青藏高原,服务各族群众”的优良传统,医院每年都组织医护人员赴高原巡诊,每次巡诊,何敏都积极报名参加。从事妇产工作16年来,她几乎每天都迎着新生儿的啼哭声开始一天的忙碌。每接生一个婴儿,何敏都视如珍宝一般。但一提起自己的儿子赵涛旭,何敏就难过得掉眼泪。2009年10月初,小涛旭患上重感冒,高烧昏迷不醒。正在给病人做手术的何敏,原想下了手术台就带孩子去看病。可谁知刚做完这台手术,又来了一位急诊孕妇,也要马上手术。何敏是科里唯一有资格开刀动手术的医生,无奈何,她又走进了手术室,一来二去把孩子耽搁成了病毒性心肌炎。有一年除夕,听说何敏不用值班,丈夫赵起峰兴致勃勃张罗了一桌子饭菜,可左等右等不见何敏的人影。儿子爬上窗台,眼巴巴望着楼下的马路,盼望妈妈归来。
《时代先锋》是1937年上映的香港电影,由李芝清导演。罗朋,胡蝶影,谢益之,胡蝶丽,梁添添,刘桂康主演。
《时代先锋》讲述一对年青爱侣冲破封建思想,争取恋爱自由,又把爱情抛诸脑后,一同赴前线,为国家效力,为民族自由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