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神童的时候,大家第一反应或许就是方仲永,这个曾经享誉一时,但后来却泯然众人矣的神童。由于有他作为先例,在很多人就形成了一种认知,那就是神童一般都是年少时聪明,长大了就与凡人无异。
但这只是咱们的错觉罢了,其实在历史上还是有很多神童是从小神到大的,其人生经历甚至可以写一本传奇故事,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便是如此。
1
江希张自小出生在山东历城,家族历代都是耕地的农民,没啥子文化。
——直到江希张老爸这辈,情况有了好转,因为知道农民太苦,而且地位低下,所以江希张的爷爷发誓不能让自己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集中财力让江希张的爸爸读书,而江希张的老爸也没有让老爷子失望,在当地成为了一个颇有些名气的文人。
老爸有才气,自然是不会娶一个平凡女子的,所以江希张的母亲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才女,甚至还曾考上过山东女子师范学校。
或许是父母都有才气,基因好,江希张的智商才会那么高,常人在两岁一般才刚学会说话不久,但他也能认字了,而且是过目不忘的那种。通常来讲,男孩子智力发育都比较慢,但这点在江希张这样的神童面前似乎是不适用。
因为两岁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所以其三岁能够背诵唐诗或许也不足为奇,但四岁那年他却再次震惊了众人,这个时候他甚至可以自己吟诗作对了,如果说水准不好也罢,偏偏他的水准居然还不低,完全有成年人作诗的那种水平。
年仅四岁,水平却不亚于成人,毫无疑问江希张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神童,一时间收获赞誉无数,附近的人都说这小子早晚会是状元。
一传十,十传百,江希张的名气没过多久就传到了官府那里,官府甚至还特意派人去请江希张来府衙来考考江希张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结果一查吓一跳,不管是作诗,还是数学,甚至高难度的对联江希张都能够完美对答。
这下就连官府都对江希张另眼相待了,甚至要推荐江希张去给溥仪皇帝做伴读。一个平民子弟,去给贵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做伴读,从中可以看出对他水平的肯定。
2
如果大清未风雨飘摇,或许江希张真就成了溥仪的伴读,但当时的华夏大地,到处都是在闹革命,溥仪皇帝自身难保,伴读之事自然是一拖再拖,于是江希张只好放弃伴读身份,回到老家。
回到老家的江希张在母亲的陪伴下继续深入学习,在他其七岁那年,文采斐然的江希张甚至还编写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这套书在当时一度轰动了全国,一时间印行超过百万,当时的康有为看了这书,也觉得此书见解新鲜,不仅送了他民国第一神童的称号,还收了他做徒弟。
其实江希张编书,不乏有一些炒作嫌疑的,甚至后来他在自己的回忆中也曾大方承认《四书白话解说》丛书虽说署名是自己,但有一半却是枪手写的。
不过尽管如此,他依旧是当时第一神童,因为有一半仍旧是出自他自己之手。一个七岁小孩,能编纂一个丛书的一半,依然是是前所未有。
由于此书帮助其积累起了一定名气,加上老师康有为这边势力的炒作,江希张成为了明星级别的人物,在他十岁那年,当时北洋军阀的大总统冯国璋甚至还亲自接见了他,并让他担任公府咨议。
不过面对一系列的炒作和日益攀涨的人气,江希张却是越来越反感,性格安静的他越来越不喜欢外界对他生活的打扰,这个时候其实他的内心已经萌发出了放弃从事文学领域的想法。
3
十一二岁那年,江希张被政府建议送往山东当时著名的泰安萃英中学(今泰安第一中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第一次正式接触到自然科学,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两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汇文大学,也就是今北京大学。
在二十岁那年,他又争取到了出国名额,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留学。而此时他的主修科目与文学完全无关,是自然科学中的化学专业。
之所以选择化学专业,原因我们前头有提到两点,一个是不喜欢文学的浮躁风气,再一个就是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一个现实原因,那就是救国。
当时正处1927年,国内动荡不安不说,日俄等国也对中国虎视眈眈,中国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实业,而实业需要科技作为支撑,他学习化学专业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科技救国的理想。
在巴黎求学阶段,他勤工俭学,刻苦学习,各门功课都远超过他的法国同学,名列前茅,就连他的老师也对这个来自中国的学子,格外的称赞。
而此时的他也已经不再是曾经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文曲星苗子,而是成功转型成为了一名科学领域的新星。
4
在学业完成后,江希张在澳大利亚短暂的呆了一段时日,就与妻子一同归国了,但由于不久后抗日战争爆发,所以他在国内没呆太久,就辗转到了南非谋生,直到抗战结束后,他才得以回到祖国的怀抱。回国后的江希张在上海立足,之后被一家大型化工厂看中聘用为工程师。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资源方面一直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使得国内资源越来越匮乏。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江希张向国家建议换个角度解决问题,即开发国内资源来取代原有资源,从而解决困难。这一观点提出后,立即被相关部门采纳,他本人也被调入化工部任总工程师。
临危受命的江希张自此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每次工作都是一直到离休才结束,终于在后来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资源问题。
在改革开放后,他继续发挥余热,不仅继续下一线从事科研项目,在闲余时间还会应邀在全国各地做学术报告,为年轻人解决疑难问题。
2004年,江希张先生去世,享年97岁。
5
从文学神童到科学家,江希张先生实现了从文转理的巨大转变。
而他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困难的转变,并不只是因为他是神童,还因为自己肯刻苦,肯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并不会把自己始终局限在一个圈子内。
而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些,与他母亲儿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他母亲在他小时候发现他的天赋后,并没有就这样让他自身自灭,而是更加努力的对他进行引导。比如当时他的母亲,并不会只关着他学习,还会经常带他出去游玩,让他去见识一些新鲜事物,增长见闻。
正是因为从小母亲教育方式的成功,他在当时才能够更好的接受新思想,新知识,为自己后来成为科学家奠定基础。
一个孩子的成功与否,与自身密不可分,与父母同样是密不可分,江希张这样的神童都是如此,我们这种普通人就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