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很棒的亲密关系。甚至很多人终此一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寻觅伴侣,这个过程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冒险旅程,不断的寻找,失去,或者离开,如此反复,直到寻觅到理想的伴侣。即使伴侣理想了,有时亲密关系也会是沉重的负担。克里斯多福曾言“寻找真挚永恒额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其实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很难也很辛苦。
亲密关系,我们究竟在渴望什么,又在寻找什么呢?有人说中国人的婚姻七八成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都是婴儿在找妈,最后把爱情活成了亲情,两个人活成了一对亲人,看似很亲密,实则谈不上精彩。于是在亲密关系的路上,有人寻寻觅觅,始终找不到入口;有人则在亲密关系中慢慢失去了激情和幸福,努力找出口。
谈过恋爱的人,可能都经历过,或者听说过这样的对白。
“你喜欢我吗?”,“你真的爱我吗?”,“有多爱?”,“这个都是真的吗?”,“你怎么会爱上我,爱上我什么了?”,而且这个问题的出现,不分男女,甚至不分场合,可能出现在拥挤的公交车,异国他乡的旅途,沉默的间隙,激烈的肌肤之亲····毫无征兆,猝不及防。
喜欢提问的这一方,总是不经意间会触及这个话题,另一方面永远很无辜,会觉得“我这么爱你,你感觉不到吗?”,“这个问题还用问么?”等等的内心思考。但是这些思考和怀疑绝对不会说出来,除非他立马想 say goodbye.。其实有这样思考的人,你们的思考是对的。有这样提问的人,他自己真的不知道,或者说即使知道,他也自己不敢确认,需要你帮着他确认。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盲点。
有情感体验盲点的人,他们不但无法很好的体会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很难准确的体会别人的感受,会忽视自己的情感,同样会忽视投注在自己身上的情感。挺多太多的人抱怨自己的另一半,好奇为什么对方同理心那么差,一点也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其实对方真的很无辜,他们不是不想考虑,只是不知道你还有感受,也不知道怎么去考虑你的感受。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经历了童年情感忽视,童年情感忽视是jonice webb博士根据自己临床心理治疗经验提出和推广的,他认为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孩子便学会了影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长此以往,情感盲点就出现了。
现在有部分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其实还有一些父母做的很不错了,但是还是存在点问题,记得那本书上有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描述,大概是一本情感疏导的书籍,具体书名记得不太清楚。这个案例是这样描述的,其实很多家庭基本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喜欢荡秋千,不小心从秋千掉了下来,坐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孩子正好掉在了一堆木屑上,考虑到孩子应该没什么事。就对孩子说“宝贝,自己站起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很勇敢”(备注:其实很多父母根本不会这么说,能这么说的家长已经是或多或少接受过某种学习的父母)下来大家觉得这个事件究竟是什么样呢?我们分别分析一下妈妈和孩子的心理状态。
【妈妈】认为掉的地方比较松软,孩子应该没事,不希望孩子娇气,希望让孩子自己面对,让孩子学会勇敢。
【孩子】孩子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过程呢?我们不妨假设是我们自己在公园的秋千上掉了下来,面对那么多人,面对自己的妈妈,你内心什么感受呢?此刻孩子会有一连串的情绪反应,首先一定很害怕,这个想想就明白了,荡秋千多么开心的事情,突然掉地上都会害怕;其次呢?公园这么多人,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会尴尬,居然能从上面掉下来。别人都看着我呢,这可怎么办?
这个妈妈的处理方式是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去代替孩子,直接帮孩子做了决断。也是这个情绪就在孩子这里挤压了。带孩子当过秋千的家长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孩子会表现的异常不听话,甚至孩子还会说“妈妈,我疼”,家长会继续反驳,而有些孩子根本再不会对这个事情再说什么,已经在压抑和逃避了。
整个事件中,这个妈妈是轻视、否定、低估了孩子的感受的,很多时候我们对大的事件会表现的异常关心,对小的事情却容易忽视,尤其小小的情绪和情感体验。长而久之,孩子的情感就被忽视。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情绪,去关注孩子的痛苦,内疚,痛苦,甚至是愤怒。引导孩子学会恰当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直面痛苦。
大多数人认为童年创伤主要来自于遭受虐待、欺凌和抛弃,认为平时生活当中小的时间,小的情绪忽视不重要,实则未必,绝大多数家长都在看不起眼的事情上,逐步给孩子的成长打上不好的烙印,关键是自己不自知。越是容易被忽视的,往往是容易出问题的。
研究者总结的童年期情感忽视的典型情况如下:
1 自我价值及自尊缺陷。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低自尊,会经常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气馁,孤独,丧失归属感;
2 表达障碍。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当有人爱自己的时候,觉得这是不值得的,是羞耻的,是要隐藏的;
3 感觉呗剥夺,普遍缺失感。
4 抑郁。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容易造成抑郁。
在此,希望父母教育孩子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少点轻视、否定和低估,多点沟通,欣赏和肯定;
也希望在亲密关系路上的成年人,可以更好的借助建立亲密关系的契机,来修正我们童年缺失的经验。
能够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两性关系,关于亲密关系你可能想知道的
谈及亲密关系,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两性、婚恋、爱情等等。每个人的情感经历都不尽相同,但通常爱对方的同时也渴望对方给予爱的回馈。
然而在情感交往中,我们常常陷入求而不得、弃而不舍的困扰中。有情感方面的困扰其实离我们很近,也许就发生在我们周围人身上,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困扰,比如以下四种情景:
情景一:TA为什么总是不理解我?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听到这样的场景情侣中一方总是抱怨另一方不理解自己似乎陷入一种误区,即如果不被理解就说明对方不够爱我,没把我放在心上。
当我们把视角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就会发现好像我们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好像是我们自己的困惑、迷茫、不确定。也许只是希望对方给一个温暖的拥抱,也许只是想要看到对方关爱的态度。
为什么我们这样的心理状态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需要对方看到并表现出来呢?这种感觉好像是我们将内心的迷茫转移到对方身上,如果对方能够代替我们表达出来,就会让我们有确定感。
所以当我们反思觉察自己的内在感受时就清楚对方为什么不理解我们。从而更多的去尝试感受、了解自己,当我们内心笃定的时候,既能看到自己,也能看到对方,也许双方自然就能get到彼此了。
情景二:为什么不能有一段长久的恋爱?
我们渴望爱情,渴望与对方建立亲密关系,但当真正走近关系中,我们又畏惧退缩。是否担心对方走近你,就会发现你的缺点会离你而去。是否恋爱初期还很甜蜜,但时间久了又觉得不合适、不符合自己想象。明明与对方相爱,却又感到不安,怀疑对方是否真的爱我,亦或担心对方发现自己的缺点,就先找到对方的缺点。
恋爱似乎陷入: 总能找到对方不爱自己的地方,于是推开对方,继续寻找更好的。往往陷入这样的循环之中而不自知当我们再次回归到自己身上,思考在恋爱中我们找到所谓对方不爱自己的地方是否真的如此,还是只是我们的想象。
而对方为什么不爱了? 不爱我们什么呢?或许我们经过思考,区分出哪些是现实,哪些是想象,并把我们的不安、担心、害怕,勇敢坦诚的向对方表达出来,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局面。
情景三:付出了那么多,还是要分手?
恋爱中你是否也曾经历过,情绪被对方左右;时常猜测对方是否真的爱你;对方一个小小的问题、困难,你都会当作研课题”。
往往在刚开始的恋爱中,我们会过于浓烈的投入感情,为对方嘘寒问暖、知冷知热、无微不至的关怀,希望看到对方开心,并给予爱的回馈。但时间长了,浓情密爱会让对方感到过于浓烈有压迫感、被控制,甚至感到窒息想要逃离。
而当对方呈现这种回避的态度时,我们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做的不够好,用更多的付出让对方回心转意,往往得不偿失,最后还是导致分手。
这类暖男圣母似的爱情为何不能走到最后,回归到我们自己身上思考: 这样一味的付出是对方想要的吗?还是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也许我们在爱情里给彼此留个空间,适度减轻热度,才能让爱情持久。
情景四:为什么当初没有珍惜他,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是否想过若遇到曾经的他,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是否每当想起他时,你的内心还会掀起波澜?是否依然惦记着他?
我们都曾年少轻狂,为爱痴狂,也不知爱在何处,情为何物。爱来的快去的也快,爱时候轰轰烈烈,不爱时候冷若冰霜。昨天还是恋人,今天说分手就分手曾经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发觉原来TA在你心理有多么重要。
仿佛这类刻骨铭心的爱,往往都是以分手告终。无论那时谁对谁错,我们都曾爱过,也许当初为爱心碎才让我们记住他最美的样子。
正如人生要学会慢慢成长一样,我们也同样在慢慢学会如何去爱。那种情到深处、爱到浓时、追悔莫及的滋味,才让我们懂得什么才是爱情。然而这个过程我们无一免俗,都是要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