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
《穿越硝烟的歌声》这部电影,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到战斗 前线体验生活, 并创作了一首又一首鼓舞人心、 激发斗志的革命歌曲,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部电影有两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第一点,贺绿汀出身农民,家境贫寒,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坚持 不懈的精神,成为一名伟大的音乐家。他没有钢琴,用白布加黑线, 按照钢琴的黑白键,为自己
缝制了一架独特的“钢琴” ,练就了精湛 的技艺。他坚持创作来源于生活,并用来自生活的灵感,创作了《牧 童短笛》 ,一举成名。 第二点,文化影响的重要性。抗日战争不单单是武器的斗争,更 是斗志、是精神、是文化的斗争。贺绿汀深入抗日前线,了解战士们 的生活,并创作了《游击队歌》 ,正是这首至今仍广为传唱的歌曲, 鼓舞战士们奋勇抗敌,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由此可见精神食粮的 重要性,而精神食粮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文化。 文化的影响可能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文化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渐渐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信仰,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丰富人 们的精神生活。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坚实的力量,我们要 像贺绿汀那样,不管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穿越硝烟的歌声》观后感怎么写
《穿越硝烟的歌声》是一部视角独特、风格鲜明的抗战题材电影,与时下大热的青春片相比,《穿越硝烟的歌声》表现的革命青春更具崇高情怀。影片中,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家们,以青年的面容出现在我们眼前:贺绿汀、聂耳……其时不过20多岁,诚可谓锐气逼人、气宇轩昂,在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毅然决然投身抗战洪流,让青春在抗日烽火中得到洗礼,让我于“爱国主义”精神之中,觅到了一重别样的青春内涵。
若问那时的青春是什么颜色的,大家一定会说——红色,青年音乐家们用热血和赤诚为祖国奉献了火红的青春。那么在和平安宁的今天,青春的颜色是否随之发生了变化?在人生的画布上,你为青春添上了怎样的色彩?
我觉得当代的青春应该以蓝色为底,孕育梦想,厚积薄发,期待展翅高飞。房子、车子、票子固然重要,但别忘了人不能脱离时代存在,不能脱离国家和民族存在,人的成才成长,恰在于在参与、推动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单纯是以利己的“精算”谋划个人的名利占有。台湾作家九把刀曾说:“说出来会被嘲笑的梦想,才有实现的价值。”那无数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恰恰是中国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有梦想、有追求、有勇气、有坚守的青年一代。
《穿越硝烟的歌声》中众多人物形象都比较出彩,他们甘洒热血、力挽狂澜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彰显了时代召唤下进步青年的集体成长历程。其实革命青年和当代青年的青春一样,充满奋斗,也充满自由奔放。这个奋斗和自由奔放,都与国家息息相关。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心系国家,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对谁都并不抽象。不管每个人的力量或大或小,脚步或快或慢,心系国家,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青年人才能因这梦想的共振而更有激情,更具力量,更具使命感和成就感。
现在,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来蛊惑年轻人,把国家现状与前途说得十分不堪,把“爱国主义”污名化,消解着青年人为祖国奋发图强的信心。“让一个国家变得前途迷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他们的青少年失去了对祖国的期盼。”试想一下,倘若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不再相信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又怎么能焕发出强大的力量呢?青春期的迷惘与热望,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国家的影响,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多的应该是一种精神资源,一个精神图腾。如果没有爱国这样的精神积淀,青春的底色将会黯然无光。
今天的青年,其实一样适逢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为了这个梦想,一代代先辈付出太多的鲜血、生命和汗水。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手中,“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历史大潮正赋予青年发展的无限可能,在国家和时代前进的轨迹中嵌进自己坚实的步履,让“穿越硝烟的歌声”在新时代唱响最强音,是每一个新青年的责任和担当。当无数朝气蓬勃的青春浪花汇聚在一起,必将汇成前进的洪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荣,助推青春中国在圆梦路上不断抵达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