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第一季(语录)第24集:人工智能时代,情感与未来的碰撞——过年:回家的仪式与新纪元的探讨</
在这一集的圆桌讨论中,四位嘉宾——窦文涛、梁文道、蒋方舟和吴晓波,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展开了一场关于过年回家的深度对话。
窦文涛抛出问题,主持人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吴晓波自信地回应:“主持人安全,不必担忧。”然而,这个话题引发了更大的探讨。蒋方舟笑称梁文道在主持人领域可能面临挑战,而吴晓波则认为这种威胁并不显著。他们的话题转向未来,吴晓波提到机器人可能带来的变革,梁文道则悲观地预言,未来可能缺乏确定性。
《圆桌派》第一季的结束,窦文涛寻求吴晓波的支持,吴晓波以幽默的方式回应。节目中,吴晓波分享了语音技术的应用,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讨论。他们讨论了《西部世界》中的哲学概念,质疑人类是否会在算法的逻辑中迷失自我,甚至触及了人工智能情感学习可能带来的意识边界。
梁文道犀利地指出,人类在统治链中的地位可能被机器人取代,从医生到诗人,无一幸免。他质疑随着技术进步,诗歌创作的质与量的变化,是否意味着传统诗意的消逝。吴晓波援引以色列作家的观点,暗示人类行为可能只是算法的集合,而未来的智能可能会使人类在数据洪流中显得多余。
他们讨论了科技进步如何影响家庭关系,如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与孩子自我实现之间的矛盾。窦文涛提到,父母与孩子间的冲突可能演化为世代之间的隔阂,而蒋方舟的故事则揭示了母爱如何在新时代中成为一种挑战。他们讨论了如何在科技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婚恋观念的背景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过年回家的仪式感和传统价值被重新审视。吴晓波指出,随着父母的去世和城市化进程,回家过年可能不再是义务,而是情感的寄托。梁文道和窦文涛感叹,故乡的记忆和习俗正逐渐消逝,而新一代可能选择更自由的方式度过春节。
吴晓波回忆起过去的家庭聚会,与现在孩子们沉迷电子设备、家庭聚会方式的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感叹,科技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同时也让团聚的氛围有了新的内涵。
吴晓波强调仪式感在保持联系中的重要性,但他也指出,这种团聚可能因阶层差异而变得尴尬。蒋方舟以鲁迅笔下的闰土为例,描绘了这个时代的复杂情绪。而窦文涛则坚持,《圆桌派》的核心是聚人与分享,第二季的决定,就像过年时是否能一起喝奶,成为了一种期待。
最后,四位嘉宾以温馨的祝福为这一集画上句号,提醒大家,尽管世界在变化,但团圆与亲情的纽带始终不变。
查到马未都和栾景全的故事。
① 总以为很多古今对立,现在的师生关系和以前的师徒关系不一样了,但是我觉得就是彼此付出的“心力”少了。
以前的老师也有混日子挣束脩,抢占学生作品的,现在的老师也有认真负责,关心学生各方面状态,希望学生青云直上的。
以前的学生不是个个都铭记师恩,时常问候的,现在的学生也大有人年年看望老师,时常打电话问候的。
不管社会的大体趋势如何,总要从自己做起,认真用心的对待每一件,自然会收获“用心”的回馈。
② 有一个痛点,节目里估计怕观众延伸着想到别的,没明着点出来,也是很多电视剧情演过的,徒弟进门前知道师傅有些小毛病,为了学习个生存技能一直忍着,但是老师贪得无厌一直压榨徒弟,徒弟无法逃脱,到最后忍无可忍“欺师灭祖”。
③ 现在有很多家庭闹矛盾也是这样,父母觉得生恩养恩大过天,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带大是留守儿童,孩子对父母没感情,而父母要求孩子孝顺亲近。
更有甚者,自己在外面潇洒快活,不顾家庭责任感没对孩子尽过义务,等50来岁就回村里要求孩子给自己养老。
这种情况下,要求孩子要认爹妈的毛病,按爹妈的想法去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做得不够的儿女”,谁还不想当场表演个断绝关系?